
立秋后天气一直闷闷的,难得这两天有些爽朗之气,我和C遂决定今天早起去恋爱时常去的公园感受清凉。
路过很久不走的小路,我忆起冬天里常能看见的那只酷似“加菲”的流浪猫,忽然很想看看它现在的样子,四下寻觅,没有踪迹,只得悻悻离去……
正欲感叹内心的失落,C对我说:“也许见不到不是最坏的结果。假如你眼见它被人所伤,或是垂死的惨状,内心必然会多上许多悲凉,倒不如现在这样:至少——你记住的,永远是它美好的样子,是它曾经带给你的快乐。”
想想也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活在对过去的寻寻觅觅中,为的是去安抚一份看似无法释怀的情愫,却往往因为这种过分执着于想去再度感受的心,而在又一次得到时徒增失落和伤感,到头来倒不如一直心存一份牵念来得畅快。
就像我们偶然发现了一家好吃的店,第一次去或许你会认为那是“人间美味”,第二次可能就觉得口味一般,第三次再去,就好像经历了分手前的一次诀别,与它的缘分竟然就这样尽了。
究其原因,自然有饭馆做菜质量的下降,但也未必不是你因为曾经获得的满足,而心生一份过高的期待使然,是那种越是怀着渴望再度得到、越容易陷入失望而不能自拔的心境使然。该抱怨吗?似乎不能。
其实,关于“吃”的这类体会,从古至今都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念念不忘的是做叫花子时吃到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可他忘了,那个时候自己吃了上顿没下顿,那自然堪称“极品”,多年过去,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他,又怎能咽得下那又馊又臭的汤呢?他总以为味道变了,说到底不过只是心境变了。
与之类似,很多人眼见街边乞讨者的惨状,第一次多半会心存同情,可司空见惯之后,总觉得怎么看都像套路,你说麻木也好,不想再受欺骗也罢,总之内心的感受很难再回到从前了吧。
这些年兴起的“救与不救”、“扶与不扶”的热议话题,恐怕也不能单单用“人心不古”这样的字眼就能轻易解释。多数人不过是因为有过惨痛的“受累不讨好”的经历,从此寒了心,不敢再迈出那一步,怕自己最初的善意就这么被任意挥霍罢了。你能说这就一定该受千人唾弃、万人批判吗?
仔细想来,我们身边的过往点滴能与“人生若只如初见”契合的例子虽不至于俯拾皆是,也未见得每一种情况下设的任何一种情景都适用,但每每觉得心境不复从前的时候,或许你总会不自觉的发出类似的感叹。
我们无须追究纳兰当年写下这样的句子到底是为爱情所困,还是为友情所伤,但多半都该是心境所致。此句能够传颂至今,我猜想除了因其引起了诸多与之场景类似的共鸣,一定也与我们在很多其他场景下的一些回味、一些思考有关……
午饭时分,C提起去年在广州时我这个非典型吃货吃点心吃到“嗨”,依旧记忆犹新,他憧憬着什么时候再一起去我们找到的那家店品尝一番。而我,却想起了一早出门寻猫时他说的那些话,蓦地有些隐忧,担心这原本甜蜜的回忆,因所谓的故地执着找寻,而不复从前,散失本该一直留存心底的美好。想想,还是不去了吧……
本文内容纯属原创,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