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自收落叶的邻居老两口
秋天到了,又是一年扫落叶季。
隔壁的老两口,每年就见一两回,都是在秋季。一般都是老头扫完落叶,老太太再出来,两人一起装落叶。
平时两位老人甚少露面,并无交往。

难得见上一面,就征求意见,将一株长在他家院子但伸到我家的树杆砍掉。因为树枝长的太低,影响通行。老人爽快同意了。
注意到,两位老人都应在八十多了。
再看前院,除了小车,还停在一部房车,似在收拾作过冬处理。
这个年纪的老人,要在国内,可以想见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看着国外老人独立自主的生活,这就想起看过的几部老人电影。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电影表现也完全不同。
【2】来自西方的两部老人电影
第一部:《爱在记忆消逝前》

这部电影是一对老夫妻公路旅行的故事。
丈夫约翰是一位教师和作家,深爱海眀威的作品,尤其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约翰的健忘症让他忘记很多东西,甚至孩子爱人的名字,但牢记海明威的作品。每每与人谈起海眀威便变得侃侃而谈。
妻子艾拉患重病需要住院, 约翰就只能进入养老院,携手走过一辈子的二人面临永远分开的未来。
于是,他们有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决心驾驶名叫“Leisure Seeker 求闲者”的房车,从马塞诸塞州一路南行,目的地是西锁岛(Key West)的海明威故居。因为约翰一辈子最大的愿望是去海明威故居。
在旅途各种趣事怪事发生,各地、露营地、加油站、餐厅、景区,碰到的人甚至劫匪。以这条主线穿插对彼此过往的回忆和此世彼此的深爱。
第二部:《遗愿清单》

白人老头是富翁科尔,黑人老头是一位汽车修理技师卡特。
两位老人,一白一黑;一富一穷;一个孤苦伶仃,一个儿孙满堂。
但唯一共同的是,两人都已病入膏肓,来日无多,却在病房中结下友谊。
科尔偶然发现了卡特的“遗愿清单”,他决定运用自己的力量,让那些纸面上的疯狂构想一一实现,去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反正科尔有的是钱,这巨额花费都不是个事。
于是两个老人玩起了跳伞、飙车,甚至游览了非洲大草原、金字塔、泰姬陵、香港、长城等地。
唯有珠峰未上成。不过,最后是富翁的助手成全了他们,将两人的骨灰送上了珠峰之巅,以特别的方式成全了二人最后一个遗愿。
【3】来自东方的两部老人电影
第一部:《喜丧》

86岁老人林郭氏,身体硬朗,在农村老宅独自生活。
由于老人突发脑血栓,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开始了到子女家轮流居住的短暂旅程。
后辈的不满写在脸上,也是实际做出来的。
老人不得己回到乡下,却在去敬老院的前夕,拿着全家福照片,从容地吃下老鼠药自绝人世。
按照老风俗,儿孙们给她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喜丧。
生活重新开始,又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生如蝼蚁,死如草芥。每个人都在困境中挣扎......
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绝非“子欲养而亲不待”,而是“子不养而亲绝望”!
这是一部让人揪心的华语电影。
第二部:《东京物语》

电影背景是二战后五十年代的日本。
那是一个急速发展而有矛盾复杂的社会,传统家庭观念和现代新型家庭的冲突,如此背景下的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痛苦的变化。
这是一部以旅行为线索的家庭伦理剧。
儿女们都大了,各自成家,三个孩子在东京,一个在大阪,一个未出嫁留在身边。
老两口带着愉快心情上路,前往东京看望孩子们。
大儿子工作繁忙,没时间带他们出去玩。搬到女儿家,依旧每日困守且有矛盾。
老两口渐渐也明白儿女们的处境,他们在东京的老友也过得不好。只有守寡的儿媳纪子对老人很是孝顺,专门请了假陪老人逛东京。
之后老人踏上回家的路,前后不过十天,老伴病危。
这趟探亲之旅以归家为结束,但是并未真正的结束,真正的结束是以生命的终结。
【4】
电影就是人生的缩影,几分钟光影体味人生。
电影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体制。
在西方,人人是平等的,独立的,自由的。
在东方,百善孝为先。当经济高度发展,传统观念被打破,我们其实无法呵责孩子不孝,因为儿女们也都在困境中挣扎。
想起我的外婆,还有爷爷。那一辈人,就是传统的养老方式。老人几无经济能力,完全靠儿女善终,幸好后辈还算孝顺还有能力。
再看我的父母,还有公公婆婆。这一辈人,自己有了经济能力,生活相对独立,不与子女同住,却也离得不算远,彼此有个照应。
到了我们自己,会是什么样呢?
我想,大体会如同西方的老人一样,基本不再可能与儿女粘在一起,而孩子是否想回来探望陪伴,似乎也不再期许。
在生命这条长河中,家是人生的起点,那么什么才是人生终点呢?
我们都要走向生命的终点。谁也不能意料,在生命前的最后一段时间,谁会陪伴我们,会有人爱我们吗?
西方的两部电影让我们明白一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有生之年,努力践行自己的梦想,不要让人生留下遗憾。
如此,此生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