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变法的对错不由当时评价……
商鞅变法:
商鞅出身于魏国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展现出超人的才智和胆识。然而,尽管他才华横溢,在魏国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魏国当时已经是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法治严明,人才济济。商鞅只能在魏国宫廷中担任小职务,但因其理念和主张未获重视,一直没有找到能施展抱负的机会。然而时局始终是变化的,战国时期的魏国逐渐陷入困境,诸侯割据,国力不再鼎盛。而此时的秦国,国君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广邀各路人才,图谋改革,使秦国脱离积贫积弱的困境。于是商鞅决定前往秦国,寻找一片能够施展自己抱负的土地。
商鞅到达秦国后,通过秦国重臣景监的引荐,得以面见秦孝公,面对秦孝公,商鞅畅谈天下大势,提出了变法图强的设想。他认为,秦国要想在乱世中崛起,必须彻底革新旧有制度,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国家治理体系,秦孝公深受商鞅思想的吸引,决定重用商鞅,委以重任。商鞅受命后,迅速展开变法大计,改革措施包括各个层面,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推行军功爵制、统一度量衡、严刑峻法等。
商鞅变法变法之前,贵族世袭特权使他们可以不劳而获,享有大量的资源和特权。而商鞅变法后,所有人都必须凭借军功和才能获得地位,贵族们再也无法仅靠祖上的功劳来享受特权,这一改革直接打破了贵族的利益。而商鞅面对反对的声音,采取强硬措施,以严刑峻法镇压反对者。商鞅的铁腕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变法措施逐步在秦国推广开来,短短几年内,秦国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和军事力量显著增强,国力迅速崛起于诸侯列国之间。但商鞅变法太过于依赖秦孝公的扶持,这一点有点像和珅,一朝君臣。
最终,秦孝公死后,贵族们步步紧逼,走投无路的商鞅只能返回秦国,试图发动封地的兵力自保,但最终还是被秦军围剿,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商鞅被捕后,秦惠文王对其施以车裂之刑,借此彻底清除这位昔日的权臣。尽管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秦国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个人的悲剧也告诉后世:改革者在触动过往既得利益时,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宋神宗时期,由王安石主导的一次大规模经济改革。希望通过理财与整军等方法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和军事弱点,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政治危机,巩固统治。王安石也两次因反对的声音辞去相位。
其中最出名的反对者是苏轼,也曾填词以讽刺变法,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受到放逐,但王安石下台后,他和王安石却成了朋友。
《虞美人·琵琶》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这首词表面是写苏轼对琵琶演奏技艺的看法,实际上是暗喻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他认为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改革太过于激进,“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在这首词中,苏东坡认为旧的琵琶演奏手法已经是非常绝妙的了,而现在的“俗耳”只会把“旧声”、“繁手”乱改,造成民间百姓“怨声坐使”,这也是苏东坡反对变法改革的根本原因。
其实,当时之时,结果如何,谁又知道呢?唯一起沉浮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