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在小组视频会议中讨论了两个案例。其中一个特别典型的就是关于自我价值感低,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自己低人一等你的案例。案例中的朋友,在状态特别低的时候,找朋友聊一聊,或者是公司开会学习后就会好一点。但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又陷入这种无法自拔的痛苦中。
甚至是有的时候还会因为一点小小的事情就疑神疑鬼的,总觉得别人是瞧不起自己,故意为难自己,一切都会归因到自己没那么好。
在人际关系互动中,有些事,应该可以表达,可是自己说不出来,也不敢说。说了怕别人不信自己不理解自己,不说,自己心里难受,堵得慌。说与不说,都痛苦。

伙伴特别想要帮助到这位来访者,尤其看到对方知道却做不到,比当事人还着急。却总觉得自己没有更好的办法帮助对方,因此而纠结。
因为来访者和伙伴有些亲戚关系,在咨询中,原则上这属于双重关系,是不建议进行咨询的。
但,我们也知道,我们自己通过学习发生了改变(向好),我们学习本身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对于特别亲近的亲戚朋友,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所学去帮助他们,但是如何帮呢?
我觉得,如果是真的想要帮助对方,就要不怕得罪对方。因为求助者至少要符合几个条件:自己很痛苦,知道自己有问题,愿意改变,愿意付费。哪怕在亲戚关系中,对方是少付费或者更少付费的,但一定要有强烈的改变动机。如果对方改变的动机不强,我们就算真的有一万分助人的心,也不见得会有良好的效果。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纠结的不是对方怎样的痛苦,而是我们想帮,对方不接受不改变,我们才痛苦。
所以在对方跟我们诉说他的痛苦,我们又想帮到对方时,一定要问清楚对方的需求是什么——你需要我帮忙吗?你需要我怎样帮你呢?可以不断的问,不断地问的目的是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对方需要我们帮他做什么?怎么做?只有问清了对方的需求,我们才可能有思路、有条理的帮助到对方。
当然,在今天的案例当中,我们也确实看到来访者是比较自卑的,来源于他的安全感不足,这个跟他的过去是相关的。有一些原因是可以改变的,有一些原因是没办法改变的。要找到能够改变的原因,并且更重要的是还要找到问题维持下来的原因。我觉得在这个案例中能够改变的部分是,他痛苦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对于事情本身的看法,也就是认知的部分。但是改变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案例中,有很多地方是可以随时切入的。比如我们可以跟对方求证,对方真的是看不起你吗?具体来说,都有哪些表现呢?真的是这样的吗?你问过对方的看法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呢?
你求证过吗?敢求证吗?如果不敢求证,是因为什么呢?真的是这样吗?还有其他的吗?
也可以尝试着从沟通切入,比如你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吗?你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吗?不带有任何偏见,不带有任何评判,不带有任何预设,而且要简单明了的表述事实。
比如,这是我今天买的馒头,是给我自己买的。我只是暂时的放在这里,下班的时候带回去。今天,发生了一二三四五件事,这件事是这样的,那件事是那样的,一一表述清楚就好。只是表述事实,不带有评判,也不需要多次重复。
能把自己的需要表达清楚很重要,如果是有需要不敢表达,或者明明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却不敢说,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情绪。甚至是用行为来表达需要,那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当我们带着负性情绪跟其他人沟通互动,整个沟通就会变得无效。
当然,我觉得最有效的,就是找到对方不合理的认知,从而运用恰当的方法重建对方的认知,从而改变痛苦的情绪。恰当的方法就是要按照步骤,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刀切入,引起对方的反感。

还有一个点,就是自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该怎么重新建立自信呢?首先要确定还有没有自尊,如果一个人人还有自尊,自信会相对容易建立,按照建立自信的公式,一步一步去做就好了。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尊,自信是很难建立的。
怎么建立自尊呢?自尊的建立有个公式,自尊=成功/抱负。也就是降低抱负水平,提高成功的几率,从而提高自尊。
总之,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切入这个案例,但是在切入的时候,一定要首先确定对方改变的动机,再确定是什么问题。如果我们把问题诊断的非常清楚,但是对方不愿意改变,或者改变的动机不是特别强,那么诊断的再明确也没用。
求助者和来访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求助动机程度不同,目的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