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有句名言:人们压根不知道到底想要什么,直到你将产品放到他们眼前。

我们常常有个错觉,以为自己确切的知道将来的方向,在过去也确切的知道自己将来的方向,其他人过去所取得的成功也源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
很久以前,我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所以我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几乎百分百确定下做出的,我的文章总是改了又改,我的作业往往是拖到快要上交前才完成。因为我想要自己处于最好的学习状态,最宽裕的时间,总之要尽可能的排除所有的不确定。于是我不停的等待。
笑来老师常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里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缺少实践,理论没有联系实际。那么为什么没有实践,抛开意识、惰性这些东西不讲,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少容错机制,即不能接受不确定性。可这个世界最大的真相就是不确定性,即物质是不可被精确测定的。
01
假如你想在今年的寒假去澳洲旅游,一种是你通过查阅别人的游记、当地的网站、旅游书籍等方式,确定具体的航班、每晚入住的酒店、租好车或是定好每一站的交通方式,甚至根据孤独星球上推荐的美味佳肴确定午餐晚餐地点;另一种呢,是你想在寒假去到温暖的南半球,体验当地的文化、自然风光,你只确定往返的机票,当你到达悉尼后,突然发现那儿有一场李娜参赛的澳网比赛,而你恰好也想实地感受一下澳网,于是你决定先去看场球赛。又或者你因为参加当地的某个活动,无意中发现了投资悉尼房产的机会,你经过研究觉得具有潜力而你又恰好有资金,所有的结果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假定愿景的完整性,并将其锁入一个难以修订的计划,而后者会合理地根据他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修订他的目标。
02
再来看看另一个人的例子,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1932年,王永庆被父亲送到嘉义县的一家米店做学徒,一年之后,16岁的他向父亲借了200元旧台币创业,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问题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既没有竞争优势也没有老顾客。不过,当时的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看到这些以后王永庆琢磨出两个打造差异化的方法:一是将预先将大米中的秕糠、砂石挑选出来,卖给顾客的都是高品质的米;二是给每个顾客建立档案,估算客人家里的米快吃光了,就主动送货上门。其后,米店生意被民族战争打断。1942年,王永庆结束了卖米的生意,辗转做起了砖厂、木材生意。原因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最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1957年成立的福懋塑料公司(后更名为“台塑”),以及后来的“六轻”计划,这每一步的转身都与时代的发展、历史的需要息息相关,如果一味的墨守成规,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台塑帝国。到王永庆逝世的2008年, “六轻”产值已高达1.47万亿新台币,占当年度台湾GDP的11.9%。
03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无数,比如乔布斯在创立Apple的时候,应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被亲手创立的公司开除,他创立NEXT和Pixar的时候大概也没有预见到有一天会再回到apple,从ipod、ipad到iphone,每一步都是超出了人们的期望。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重要的是听从内心的声音,综合现有的资源和可以掌握的信息做出选择。
正如《反脆弱性》的作者塔勒布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改变一种行动,那表示他有改变的选择权。可选择性可以带我们去很多地方,从根本上来说,选择权能让你具备反脆弱性,它帮助你从不确定性的积极面中受益,同是也不会因其消极面而经受严重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