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塘屯曾经是凭祥市的黄金开采场之一。但在凭祥市凭祥镇竹山村龙塘屯,人们引以为荣、津津乐道,最为珍视的不是金光闪闪的金子,而是根植于此,惠泽今人后世的开放和包容。(题图:龙塘金矿矿坑)
看不到围墙的企业
走进金矿办公区、居住区,很奇怪看不到一丁点围墙,尽管它与一大片龙塘屯民宅毗连。龙塘所在的凭祥是广西边境地区历史悠久的口岸城市、移民城市,开放包容是凭祥最为人称道的特质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大学曾以“没有围墙的大学”而闻名全国,成为深圳和深大开放的象征。龙塘人均耕地少,村民较早外出务工,见世面广,深知开放包容对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现如今,看不到围墙的企业(除了偏远处的危险品存放区有围墙),成为龙塘乃至凭祥这片土地开放包容、团结和谐的象征之一。
同甘共苦 情倾民生
鑫瑞公司作为承包金矿的外来企业,之所以“不设防”,源于龙塘村民与企业亲如一家。相互体恤、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已成为彼此的默契。时任龙塘屯村民小组长农志席给出了一串金矿回馈社会、造福乡里的数据:
2009年,投入28万元硬化屯内道路,方便了村民出行。
2010年,投入25万元接自来水进屯,135户村民受益。
自2010年起,每年出资3万多元,为300多村民缴纳农村养老保险金。
每年春节慰问每户村民食用油1桶、酒1箱、水果1箱,另发放慰问金给老人、困难户。
企业积极为村民谋福利,村民也主动为企业分忧。企业租用了屯里连片林地用于生产经营。每当企业效益下滑,资金周转困难时,村民们常常痛快地答应企业:租金先欠着,过后再给。企业经营好转后也优先还村民们钱。
共谋发展 邻里和睦
自2007年恢复开采以来,矿上为了帮助村里脱贫致富,优先从村民中聘用工人。全矿200多人,其中70多人来自龙塘。矿里还改进生产工艺,改用当地草编植物代替塑料薄膜作为覆盖物,渗透性和可降解性更好,既环保又为村里增添了卖草这一副业。外来矿工(多来自广东茂名、湛江)与本地矿工上班团结协作如兄弟,下班经常串门喝酒亲如一家。有的外来矿工还成为了村里的上门女婿,更是亲上加亲。虽然朴实的村民们说不出“亲商、安商、爱商、护商”的大道理来,但却实实在在地在为招商引资营造出良好氛围,实现了企业与地方发展“双赢”。得益于在家务农与就近务工的双重收益,目前,全屯除了几家困难户,全部建起了小楼房。新建楼房比率在周边村屯中首屈一指,成为南疆边陲新农村脱离贫穷与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典范之一。
率先垂范 无私奉献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是龙塘这片热土得以科学和谐发展的关键。2010年春大旱,支部党员主动找红木老板及驻警,在包村镇领导帮助下,“拉”来抗旱捐款5700元,并协调企业免费为群众抽水浇田,尽管大部分党员务工为主早已不再务农,“事不关已”但急群众之所急早已成为党员们的自觉行为。支部党员、村民小组长农志席是公认屯里最能干的人之一,到矿上务工、连片种甘蔗最早,但起楼最晚,新房现如今才挖地基。顾大家,误小家,成为龙塘“乡土精英”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共同选择。
谈及新闻报道中多次倡导的开放包容精神,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我们说不上其中的大道理,但感觉我们村里矿上人人都在身体力行着它,时时处处都有着它的影子,不断改写着我们村的面貌。2010年,屯支部被评为凭祥市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与顺境面前,屯支部书记农加山却未雨绸缪:“龙塘金子总有挖完的一天,但‘广西精神’作为推动龙塘发展的内在动力,将历久而弥新,永不枯竭。”
(2013年旧文稍作修改后发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