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牛顿等天才、顶级科学家走到最终,研究到极致,皈依了宗教。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既是大科学家,也是佛学的虔诚践行者。
这些顶级智慧者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对智慧的领悟存在太多的偏见。
佛学里藏着太多超出我们认知的智慧。
我也是从偏颇认知、接触、学习、尝试实践等一点点地感知佛学。
佛学太了不起了。
佛的智慧真是世上少有的宝贝。
而这些无价的宝贝却如此平凡地摆在每一个人面前,只需拿出一颗信任的心。
起始即使不相信也没什么。
我对参禅悟道也是一点点地深化认识,从悄悄地学习,读经典,听讲经,到自己的感悟,哦,原来讲的和实际生活很接近,很接地气,并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另一套理论。
而是与我们日常工作、修身养心、认知处世紧密相连。
佛用他的智慧告诉我们怎样不执着于相,怎样不追求无尽的物欲,怎样不再烦恼,如何幸福。
这不都是我们毕生生命去追求的目标吗?
原来佛并不要求我们非得剃光头,非要这不吃,那不喝,早起念经敲木鱼,佛只是把道理、智慧说出来,至于怎么做,看你自己了。
你完全可以在卖煎饼果子时、在开出租车拉客人时,在高楼大厦里开会做策划时,在为人民服务时,践行佛的智慧,一点不影响,不冲突。
人人是佛,佛在心中,关键是你的行动。
目前我的理解,佛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心理自我调整经营,是一种良好的入定状态。
像一汪深水,风吹波起,船过浪打,随后又归复平静,只要没有外在的缘起,它就是那样的平静安宁,性空如一。
如果我们有自己坚定的内心,知道自己适应的状态是什么,安住于一种释怀的生活状态,任凭风吹雨打,都能归复于平淡如初,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状态。
一说到参禅悟道,不太了解的就会说,你要出家吗?你看透红尘了吗?你这是受什么刺激了吗?
实则,参禅悟道,研读经典与看一本时下流行的书有什么区别呢?真正的区别是,这些经书著作才是真正的成功学,真正的心理滋养书,真正的智慧和文字般若。
我没还没真正了解打坐,诵经的精妙,只是接触了《金刚经》,听了一些虔诚修行者的分享,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安宁清凉的世界。
他引导我如何怀着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的每时每刻,如何看待自己内心的物欲追求,如何让自己的时间不再虚度。
参禅悟道是在真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行动中去修行,一点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世俗。
这也是我喜欢佛学的一个原因。
有的主张这规矩那要求,佛说了,你就现在的状态就行,以后在生活中感悟,你也可以修得证道。
这里的空实则大有,这里的有又好像非有,总之,可以让我们过好这一生,至于往生、前生,谁知道呢?
先过好眼前的吧。
如果非要我用一句话说,为什么要参禅悟道,我的回答是:
我稀里糊涂地来,但不想稀里糊涂地去。
此生能有一些明白收获,都是莫大的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