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庄子接着又用一小段寓言,重申“顺于自然”的道理。
野外的雉鸡生活得自由自在,尽管它的一饮一啄,并不是轻松得来,但是能在天地间从容不迫的生长,就是生命最大的喜乐。如果是把它畜养在樊笼当中,给它无微不至的照护,虽说它可以被养得毛羽光彩熠熠,神气十足,可毕竟失去了自由,要仰人鼻息而生,这样的境遇,动物和人都不愿意。
这个世间就好比是人的樊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是我们的枷锁,能解得开这些束缚,我们就获得了大自在、大安乐。进到这个“围城”里面去容易,但要从里面出来,并且毫发无损,这个可难了。
人如果执着什么,他必然死在这上面。不但世间的一切,就算是佛法,也不可以执着。修道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净而不染,所以,必须先觉悟,彻底明了这个世界是幻有的,我这个身体以及我所有的,也全部是不真实的。有了这种觉悟,还要避免堕入到空虚当中,产生消极怠惰的情绪,所以还要讲入世,讲历事炼心。保持身正、心正,以正知正见作为言语行为的标准,这才能使自己安处世间,也能影响众生。
庄子的寓意,是让万物复归于天然,各各现出其本来面目。人更需要活得自在、天真,没有人为的修饰,使身、心、神都达到至真至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