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使用网银,已经好久没有去银行办事了,今天去银行打个流水,一进门三个穿制服的人问我,‘你办什么业务’?发现在叫个号都需要APP,我打开手机扫了半天,也没有叫到号,小伙子说你的网不行。我的网中国电信的,刚才用的好好的怎么进了你家门就不行了,心里顿觉不开心了。你们现在叫个号都这么麻烦,你们替不会用手机的老人想过了吗?小伙子说没办法。最后我的号就是那个专门拿个AP叫上的,另外一个人大堂经理到处转,你一进银行,马上问你干嘛,你有在这里理财吗?让人心里非常不舒服,难道老百姓不办理财,办个普通业务就不能来银行吗?好在,人不多,顺利的办完了业务,回家了。从银行出来去吃碗牛肉面,扫码支付宝付款,回家一看,公众号自动就被收录了。APP,到处流行。我不禁想那不会用手机的老人该怎么办。没有手机的老人怎么办……在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天下的今天,是挺方便的,可是,许多老人却因为不会扫码,无法打车代步,不能享受商场优惠,甚至连放在快递柜里的快递都取不出来。究竟是什么让老人在便捷的当下变得不方便了呢?前不久,一篇名为《对不起,由于你超过70岁,你已经不适合活下去了》的文章在老人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文章提出:究竟有多少老人能用支付宝、微信付款?有多少老人会用打车软件叫车?又有多少老人会用共享单车代步?有多少老人会用APP。现在医院,银行,饭店,宾馆等等无处不用,甚至打个10000号,118114等都是让你关注微信号,你办的业务可以在微信上办。你想打通个人工真不容易啊。像这样让老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还有许多。明明在街边招手拦了半天车,车辆却在一个一直低头玩手机的年轻人面前停下了,只因为他用了“打车软件”;明明凌晨四点就跑到医院排队,却排在了七点才来的年轻人后面,只因为他是“手机挂号‘’。银行办个业务就更不说了,不能怪年轻人不懂得谦让,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享受到了智能化给他们带了的便捷,节约时间并且非常方便省事。也不能怪医院不对,因为现代化的城市,这些是必须的。怪只能怪时代进步太快,老年人没死完,也学不会,有的压根就不学,就已经智能化了。
建议这些设计APP的设计师们,你们设计出来的东西好好拿到市场做个调研,让你们父母甚至更老一辈的人看一看,可行不?什么东西都有个过渡,让大家适应起来,每个月跑银行取钱的有年轻人吗?每个月工资一发银行柜员前全是老人,然而有些银行规定万元只能柜员机上取,于是乎大堂经理可是忙坏了。这且不说,现在流行的APP,简直有毒,办事先扫码,关注公众号,否则办不了。赶上手机网不好,没有电了,对不起了您。试问,机器人不是发明了吗?怎么没有到处都跑呀!我感觉,啥时候,任何事都应该双管齐下,传统和智能并用,服务大众,那些真正去银行办业务的差不多都是老年人,年轻人用网银了闪付了,甚至你们的APP了,对不对呀?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写到:老人对于智能产品的学习并不是一种兴趣,而是需求。这个需求要得到满足,无非有两种解决途径。一种是老人改变,一种是社会改变。社会应该建立更好的帮扶体系,而不是靠老人自己通过学习来融入信息社会。社会应该更加适应老人的需要,考虑到老人群体的需求,而不是让他们费尽力气去学这个学那个,被动地去做这些事情。这样才是真正对老人群体的尊重和帮助。尊重老年群体从让他们方便使用互联网开始。一家之言,说的不对见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