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山轶事(五)

红山轶事(五)

作者: 人生如画_86f1 | 来源:发表于2020-02-23 10:58 被阅读0次

        那时的小学每个大队都有,学校的选址往往离大队不远。一个学校老师有学历的不多,且有学历的老师也仅仅是师范生而已,大专、本科生教小学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好多都是当时有些文化的民办教师,但他们却是那个时候教育的中流砥柱。在较远的生产队还有教学点,教学点往往只有一个老师管好几个孩子,上不同年级的课,成了最早的复试教学。

        可能恰巧是计划生育前期,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学校也就不缺生源,一个班大概三、四十个孩子很正常,一个队里各个年级的孩子都有,少的七八个,多的十几个。老师上课一支粉笔一本书,学校的作业只有作业本,根本没见过练习册长撒样,更别提辅导资料参考书了!下课后不是径直奔向操场或乒乓球台,而是铃一响便夺门而出,在阴凉处、平整处圈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用来默字!默字用的笔花样奇多——手指头、树枝,有一支电池中的碳棒那可以炫耀好久,要有一支黄羊角那可就是难得一见的宝贝了!有时可能会因为默字的领地而发生纷争,这往往在老师的呵斥声中就偃旗息鼓了!

        上学、放学都结伴而行,一边戏闹一边回家,偶尔在上学、放学必经的路上挖个坑盖上土或者在芨芨草茂密的地方绾个结,看伙伴们出洋相再正常不过!更过瘾的还算是打土块仗,一边攻击一边躲闪,好惊险、好刺激!反应慢来不及躲闪被打的头破血流也不敢向家长和老师说,只怨自己不小心,简单地处理一下便完事了!第二天依旧高高兴兴背着书包上学去,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记仇!

        最让孩子们头疼的是冬天教室里架炉子。冬天来临时,每个班都要提前将分到班上的煤面子掺上一定比例的红土和碱土和好(掺的多火不旺,掺的少煤还着不起来就散架了),班上的孩子你拿煤模子,他拿铁锨齐心协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拓成煤块。活干完的时候,手了、脸了、衣服了弄得黑不溜秋,只有嘴唇露出一条隐隐的红线,镶嵌在眼眶里的白眼仁显得更加亮净。第二天等煤块半干的时候利用做广播操的间隙将煤块从地上搬起来码成方格让煤块尽快晒干,过几天煤块干透后再将煤块搬到各自的教室里。如果教室没地方就将晒干的煤块搬到库房里,每周按数量分配到各班,煤要浪费了提前烧完可是要挨冻的!

        气温越来越低,尤其沿山一带天气冷的相对早一些,10月底教室就开始架炉子取暖。一个班上的孩子轮流架炉子,轮到自己的时候前一天下午就将苞谷芯子、胡麻芥等所需的柴火准备好,第二天早晨就得早早去,至少比别的人早起床半个小时。冬天上学天亮的晚,出门的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虽有时间观念但家里有表的少,以至于有人临晨两三点就跑到了学校。一般在上自习之前把炉子架得旺旺的,黑咕隆咚的教室里去得早的孩子围坐在炉子周围,熊熊的炉火把孩子们的脸照的通红通红!胆大的孩子还在教室里装神弄鬼搞恶作剧,等其他孩子到校的时候教室里已经暖烘烘的了。有时架炉子的孩子睡过了头,或者架炉子的技术不过关,其他孩子已经到齐上自习了,炉子还没有着旺,甚至教室里还浓烟滚滚,本来天气就冷还得开窗子,这难免会引起公愤,这样老师还得“奖励”再架几天!就为架炉子有不少人还哭过鼻子呢!

        除过架炉子,孩子们的劳动成了那时候的必修课,其中有一门课就叫劳动技术课,简称劳技课,是让孩子们早早掌握劳动技术!而且从歌曲到英雄人物都时刻透露着这样一个信息:劳动最光荣或者幸福的生活哪里来?幸福的生活劳动中来!你听: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蜜蜂采蜜忙,从小就教育孩子们爱劳动!

     

        孩子们放学后最主要是帮家里人干活:拔草了、放牛了、捋树叶了,每到秋天孩子们便被派到了生产队去掰包谷!东方刚露鱼肚白,各年级的学生被班主任老师带着浩浩荡荡地撒到了充满了成熟气息的苞谷地里。一开始大家兴趣很浓,一边玩一边干活,金灿灿、沉甸甸的苞谷棒子真让人喜爱!掰好的玉米棒子像手榴弹一样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被投到了穗堆上,等着大人们来拉。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午的太阳更加的耀眼,更加的毒辣,个别孩子已经准备耍滑头,手底下也慢下来了,一会要找东西了,一会要去尿尿了。个别老实点的孩子则不紧不慢重复着“剥皮—撅棒子——投弹”的过程,循环往复。吃过晌午饭,孩子们又精神抖擞的投入到了劳动中。口渴的时候就地取材:选择颜色红的、小拇指粗的苞谷杆,麻利的扯去叶子剥去表皮,一根甘甜的小“甘蔗”就显露无疑,“咔嚓”咬上一口,那感觉真爽!其实整个过程不是干多少活,而是让孩子们体会劳动的艰辛,让孩子们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后来,农忙的时候孩子们都放假帮队里干活,那时称农忙假,直到八十年代末农忙假才取消。农忙假春季和秋季各一星期:春季种田的时候小孩帮着撒化肥、牵牛、拾苞谷根;秋季农忙假在农田收获的时候帮大人掰玉米、打土块、点地埂上的芨芨草,这些农活如果干得快,一家人还可以抽空骑着自行车或者步行到公社去看戏。其实看戏是个样子,因为没几个人能看得懂,也没人能听得懂。最主要是借看戏的机会可以碰到舅舅、姑妈等好久不见的亲戚,可以看看市场圈子里摊贩们卖的各种水果(无非是酸果子、面果子、红肖梨、软儿梨、毛桃等),可以闻闻羊肉、牛肉粉汤散发出的阵阵诱人的香味!

        九十年代初期农忙假取消后,各个学校因办公经费紧张,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费用,孩子们的劳动依然如故每年都少不了,只不过那时的劳动叫勤工俭学!以前的义务劳动变成了有偿劳动,孩子们去干活,主人得给学校付钱!勤工俭学形势也变得多样:摘啤酒花、山里挖药材、收废旧(塑料、钢铁、废纸、骨头、玻璃瓶、蒿子、红花、杏核子、芨芨等)、挖甜菜、掏籽瓜、制种传粉……

        曾记得那年的勤工俭学是去山里挖一种药材——羌活!也许没有人在乎路途是否遥远?深山老林是否安全?班主任老师是否有经验?出现万一怎么应对?最终顺利、安全一个不少的都回来了,想想都有点后怕!掰包谷,不管路途遥远,不管夜黑风高!传粉,不在乎湿热难耐,不在乎过敏奇痒!最终,劳动再难,一切好像安然无恙!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勤工俭学最终也销声匿迹了,孩子们再不用辛勤的劳作!而今怕出安全问题,孩子们已经成了温室中的花朵,有些孩子甚至认不出葱和蒜,分不清草和粮了!   

        再到后来,孩子们的劳动消失了,变成了简简单单的打扫卫生!有些孩子就连打扫卫生也不愿意干了! 

        那时候孩子们清苦、朴实、坚强,劳动让他们远离了娇气,学会了坚韧,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也知道学习的劳动回报率最高。孩子的父母更是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和老师站在了一条线上!而今,孩子们不要说喜欢劳动,不嫌弃劳动已经烧高香了!

相关文章

  • 红山轶事(五)

    那时的小学每个大队都有,学校的选址往往离大队不远。一个学校老师有学历的不多,且有学历的老师也仅仅是师范生而...

  • 红山轶事(四)

    队里的地具体种什么也由队里决定,种的种类也简单,无非就是小麦、玉米、胡麻、谷子,顺便在苞谷趟里带点黄豆,地...

  • 红山轶事(八)

    从后来的资料以及影视剧中知道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自行车就进入了上海,二三十年代就有了小轿...

  • 红山轶事(三)

    吃席在那个时代往往在婚丧嫁娶时。 如果有谁家儿子娶媳妇、姑娘出嫁时人们都会去贺喜吃席。那时候娶媳妇...

  • 红山轶事(六)

    一年中最热闹的劳动场面莫过于打场了。天还不得亮人们便忙碌了起来,半壮子小伙子便将打场的骡马早早赶到了收拾完...

  • 红山轶事(一)

    生产队里有猪场和饲养场。猪场由队里的三四个妇女负责饲养,每到端午、中秋、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分几斤猪...

  • 红山轶事(引子)

    引 子 连绵不断的祁连山横亘在青海省和甘肃省之间,与北部的合黎山遥遥相...

  • 红山轶事(二)

    生产队里有个果树园子,每到苹果、梨成熟的季节,队里都派人看的紧,到八月十五的时候每户能分个几斤解解馋。等集...

  • 红山轶事(七)

    那时候大人和孩子们的日子很清苦。大人们一日三餐清汤寡水,吃得最多的是沙面(小麦用磨推了三四遍),颜色...

  • 红山轶事(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都说明干什么事工具的重要性,有好的工具往往会达到事半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山轶事(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nd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