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坎,或者从事写作初期处于茫然阶段,大多会寻些写作方法论来阅读。
However,市面上方法论的编写多以“速”为宗,力求短时间内见成效。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写作新手需要有即时成就感来激励自我前进。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这类方法往往在技能成长过程中会给你带来更大的麻烦。通常表现为,写着写着没东西写了,或者写来写去感觉没进步,又或者被某“大神”一顿狠批打回解放前。
有类似情况发生是好事,这些都是你进步的契机。若没有,则有两种原因:第一,你可能是不世出的文学天才;第二,你在文学上缺了不止一根筋。
绝大部分人都身处这两者之间,而个体间差异也十分大。究其原因,有些人“不得法”,有些人“得法”,有些人“得道”。
那些“不得法”的通常思路简单,目光相对短浅,得过且过。“速成大法”虽然也偶尔失效,但是只要在炼丹炉中投入“坚持”与“努力”这两味现代中药,熬它个七七四十九加九九八十一天仙丹必成。
持之以恒固然是个累积人气的好办法,不过光每天刷牙也不见得能刷出一口铁齿铜牙。如果你是一名写作新手,那我建议你从一开始就采用一种比较复杂的学习模式——“写作的快慢法”,快法与慢法结合,双管齐下,张弛有度,深挖潜能,就算输在起跑线,也能弯道超车。
我的文章一般不讨论快法,速成方法具体的可以去买方法论书籍看看,简书一些知名作者也写过许多,我不便越俎代庖。此处要讲的是慢法。慢法其实就是能力锻炼,之前我在一篇文章里(无耻丢链:《谈写作|提高短篇创作水平的三个秘诀》)也提到过几项,但其实还有一项终极奥义,就是——训练记忆力。
记忆力跟写作有什么关系?关系大着呢。
一篇漂亮的文章离不开修辞,而在古罗马,记忆术就是五大修辞法之一(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语)。“修辞”的词义就是——修饰文辞,而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细节描写,便是一类强大的修辞。所以我们也知道,白描就是一种司空见惯以至于常被忽略的修辞手法。推而广之,我们不管写什么,写作活动本身都基于记忆。
因此,记忆能力好坏,从某个方面讲,决定了你的创作能力。
一、记忆力训练的好处
孔夫子一生述而不著,如果没有弟子们时刻在身旁细心聆听,建立相对可靠的记忆,并于其往生之后将尊师的言行记录下来,我们就看不到《论语》这本书,也不会有儒家,不会有儒教。
王勃六岁会写诗,九岁撰史论十卷,十四岁当官,且写下《滕王阁序》(也有说25岁写的,总之很年轻),古今天才无不如此。他们都很年轻,都没有多少人生阅历,小小年纪,感性经历有几何?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他们写出名篇。何以如此?无非因为他们是“神童”,神童都有两大必杀技,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从《滕王阁序》的内容讲,套路是有的,但是一般人无不惊叹它辞藻之丰富。虽然骈文本身就以华丽见长,而这个名篇的优势就在在于,既照顾了华丽,而又意境开阔。多变而不乱,繁丽而不腻。能看出作者的词汇储备远远在文本所呈现的水平之上,才能表现得如此游刃有余。
在我们为了写作能力的提高和灵感的延续而进行批量阅读之前,是不是应该先提高我们的记忆能力,以便于从信息存储的角度提升我们的“输入”效果呢?
当然,记忆无非就是背诵,而背诵之事最容易逗引我们的抵触心理。其实很多人并未真正了解背诵的好处。
背诵好处有三:
1.记住你想记的内容
2.提高回忆的信心
3.养成记忆的意识
好处1,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知识储备。
好处2,对交际言谈,尤其是对公开场合演讲有好处。
好处3,挖掘个人的“侦探潜能”,提高你记忆细节的本领。
二、记忆力训练的方法
提高记忆力最好的办法是背诵英语单词。从背单词到背文章,循序渐进。当然,如果你对英语不感兴趣,而又想提高中文写作能力,那么背诵《现代汉语辞典》也是好办法。
我平时也是通过背单词来提高记性。我没有任何考试任务,所以单词记忆量由我自行安排。从一天五个,到一天十个,到一天三十个。不给自己太大负担,少量多次。
具体记忆方法,我采用的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法”,即根据艾式遗忘规律来进行单词复习,每过半个小时、一天、两天、四天、一周、半个月、一个月,以此类推,将同一部分的内容复习一遍。有些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很科学,我试了很久,效果还不错。
另外一种方法是情境法。是单词记忆法的升级版,从单纯记忆单词,到背诵篇章,事实上就是讲词汇代入到语境中去,记忆效果成倍增长。背诵英语篇章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但前提是所选篇目难度适中(非英语类本科学历的朋友,建议使用考研英语范文和雅思托福等。硕士或博士的朋友,可以背背专四专八)。
写作当然也是一种记忆的好办法。使用外语记忆法的朋友,可通过写作文章识记,多用刚学的词替换掉那些初级词汇。使用中文生词记忆法的朋友,也是同样的道理,记得在文章里多调用刚掌握的词,可以因词造景,尽管生硬,但学习过程就是如此。
另外,众所周知,分配记忆时间也很重要。现在有些写作书提倡早起写作,也有提倡“晨间笔记”的。写作过程其实是一个“回忆的过程”,但不是“记忆的过程”。记忆和回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人脑最清醒的阶段,还是争取用于“记忆”,而非“回忆”。
一般人往往还有个特点——选择记忆。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记得特别牢,不感兴趣的过目即忘。这不算是缺点,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缺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将写作精力集中投入,效果会比打游击战更强些。
最后,调养好身体,使之保持元气充足的状态,是良好记忆力的物质保障。
三、记忆力训练的意义
在书写工具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通过大脑记忆来存储信息以及讲思想传世。后来人类发明了印刷术,书写和信息复制传播变得极为方便,一开始好处很大,但久而久之,弊端也逐渐显现。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开始只相信文字,而不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人们的记忆能力在退化。字词句篇,我们不再需要将那么多内容刻入脑海,使用的时候只要翻开书查阅即可。这样给我们腾出了不少空间用于思考。可惜的是,我们并不把多出来的脑力用于思考。
这与“破窗理论”有些类似,一旦我们不需要动脑记忆,就干脆连动脑也不要了。眼界仅限于书本文字,人脑变得越来越局限。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在书本中寻找真理,却不知真理在身边。埋头书本,直接使我们感受能力下降,记忆能力也随之一落千丈。何况许多书正在误导我们,互联网则更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越是方便的东西越容易误导人。
柏拉图在《裴多篇》中提到古埃及国王图哈姆斯的一段话令人深思:
你的这项发明(指书写),只会使得学习者的心智变得健忘,因为他们会变得不肯多用自己的记忆;只相信外在被书写的文字,不肯花时间记忆自己。经你发现的特性不能帮助记忆,而是帮助回忆。你授予令徒们的也不是真理,而是外表看似真理的东西。他们将会发现自己确实耳闻很多事情,可是一样也记不得;他们将会看似无所不知,事实上却一无所知;他们将会成为令人厌倦的有伴,表现得好像充满智慧,事实上却虚有其表。
事实当然没他说的那么严重。但就我个人经验讲,勤奋的记录的确容易阻止记忆。比如看书过程中记笔记,记完就会从动作到心理上将之搁置一边。以至于一段时间过后,不管还记不记得,都非得拿出笔记来确认。而笔记又不尽然能立即查得,因而浪费了许多时间。
这也是现代人的强迫症之一,其中一个病因,就是我们对自身记忆缺乏信心。而一旦我们变得健忘且粗心,笔下写就的文字自然也是单薄而粗糙的。太多真实的趣味的细节被我们忘记或忽略,如此又怎么写出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文字呢?
质言之,想要提高写作的能力,除了各种各样的技巧方法的学习以外,逐步提高记忆复写的本事同样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就是我所提倡的写作“慢”学习法,和快法同时培养起来,能够助你文思如泉涌,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