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摆脱与你自身的纠葛
所有天堂的精灵都会屈尊将你服侍
如果你能猎获你野兽般的自我
你就获得了特权
去掌握所罗门的王国
这是一首鲁米的诗,以这首诗来概括今天所要讲的内容,没有什么能比它更合适的了。请你仔细体会它。
一、系统一和系统二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第一个靠心理学,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也是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science)的代表人物。从得奖那天开始,行为学(Behavioral science)正式走入大众视野里。多年来被经济学家们讽刺挖苦嘲笑的行为学,终于打了个翻身仗。
丹尼尔卡尼曼写过一本畅销书《思考快与慢》,在书中,他把人的思维大致分为两个系统:将其称呼为系统一和系统二。两者间的差别如下。
系统一:反应迅速、自动的、不需要刻意便可完成、不消耗脑力、长时间处于主导地位。
系统二:慢速的、需要刻意运行才能完成、需要消耗意志力、需要主动去开启。
人在思考的过程,就是系统一与系统二相互合作的过程。人们精力充沛的状态时,系统一和系统二都处于活跃的状态。系统一不断给系统二提供信息,比如印象、感觉。系统二会对信息做微调,或者直接按照系统一的建议给出判断。当系统一的运行发生阻碍时,系统二便运用它的理性开始解决问题了。
比如在做复杂数学题时,系统一完全会处于短路状态,由系统二进行理性思考,调用系统二是需要意志力、注意力的参与的。这就是慢思考的过程。当人在看照片时,你对照片上人的印象,喜欢哪一张照片,都是由系统一完成的,这个过程不需要理性,不需要思考,都是自动、无意识完成的。这便是快思考的过程。
这些就是《思考快与慢》主要的观点,这样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慢思考更理性,能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那么各领域的顶尖高手,系统二是不是都优于常人呢?
并非如此,大多数领域,特别是运动竞技领域,顶级的运动员,完全是相信自己的身体,进入忘我的境界去打球,每当进入那种状态,总是无往不利。这就是接下来的一本书,《无为》所介绍的内容。
二、热认知与冷认知
《无为》的作者是一位加拿大的汉学家,爱德华·森舸澜(Edward slingerland),森舸澜在卡尼曼的“系统一和系统二”的理论上,做了些发展,他把反应快、无意识运行的系统一叫做“热认知”,把反应慢、有意识才能运行的系统二叫做“冷认知”。
心理学上有个非常有名的“斯特鲁普实验”,实验非常简单,一张白纸上,写着几个词:红色、蓝色、蓝色、红色,让你先念一遍。这个任务对所有人都毫无挑战性。所有人都非常自然的完成了。然后再给一张纸,纸上还是这几个词,只是将红色这个词,用蓝笔来写,蓝色这个词用红笔写。再让你读一遍,不是让你读字面意思,而是读词的颜色。结果大多数人都念得磕磕巴巴的。需要停滞一会,想清楚了才能读对下一个词。
作者用“冷、热认知”的概念解释这个现象,这些词很简单,我们完全不需要“冷认知”参与,靠着无意识状态的“热认知”就能完成。当进行第二次试验时,让受试者将“红色”这个单词读成词的颜色“蓝色”后,词的意思和实际颜色的冲突,就干扰了你的“热认知”,导致无法完成任务。这时就需要“冷认知”的调整。于是就导致磕磕绊绊的回答。
在脑科学中,人脑有两个区域负责认知控制。分别是“前扣带皮层”和“侧前叶皮层”,“前扣带皮层”相当于是一个雷达,而“侧前叶皮层”相当于是空指部,雷达一直开着监控局面,一旦发现异常,就向空指部报警。空指部便开始处理情况,并给大脑其他各个部门下命令协助任务。当看到“蓝色”的字雷达报警,指挥部便对照游戏规则,命令管理视觉系统的部门,忽略“词意”,关注“颜色”,再命令处理文字的部门放假,不要按词意发音。
当一个不熟练的人做“斯特鲁普实验”,需要不断的启动“冷、热认知”系统进行调节。待到熟练后,便可以依靠热认知完成全部任务了。冷认知便可以解放出来,做别的事情去。这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刻意就是“雷达”和“空指部”同时开启,主导任务的是冷认知,整个动作是需要意识参与的。而熟练便是“雷达”和“空指部”同时关闭,主导任务的是热认知,整个动作是无意识完成的。比这熟练更高的境界,森舸澜称之为“无为”,它的状态是“雷达”和“指挥部”一个关闭,一个打开。
森舸澜介绍了一个实验:爵士乐手在演奏即兴音乐的时候,用核磁共振扫描仪检测他的大脑,会发现,他的大脑的空指部是关闭的,而雷达却增强了。演奏者没有刻意的控制自己的身体,与此同时,他对周围的环境的变化能非常的敏感。所以说,无为便是让意识放开身体,让自己的身体自发地做一件事,同时,意识又能保持非常强的敏感度。当然,要达到这种状态首先需要足够的熟练,就如同庖丁解牛一般。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就如同心流一样,却又不是心流能全部解释的。
这种无为的状态,该如何达到呢?我找到了另一本书。它给了我一个建设性的建议。
三、专注,再专注,让身体掌控一切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著名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W·Timothy Gallwey),也是目前运动心理学的第一人。
在了解了《思考快与慢》和《无为》这两本书后,你会对这本书所讲的一方面,有很深刻的认识。加尔韦说:人身体中有两个自我,我们需要信任身体上的自我,让身体主导学习过程。最后达到身心合一,激发潜力。
看完前两本书,是不是对加尔韦的说法感到很熟悉?加尔韦所说的两个自我,分为“头脑自我”和“身体自我”,分别对应《思考快与慢》的系统二、系统一。
加尔韦是一名网球教练,对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了解的很深刻。在大赛中,战机往往转瞬即逝,一个犹豫不决或冲动行事,很可能导致输球,进而输掉整场比赛。在体育赛场上,因心理素质而输掉比赛的情况比比皆是。
加尔韦所说的自我一,我们俗称为理性,是行为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也是观察者。每当击球出现失误时,自我一便开始指责自己,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自我一是一个极其严格的导师,他能指出并反思你的错误,这在日常的训练里,是极其重要前进动力,只有看到缺点,才能进步。如果出现在比赛中,这种判断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态,对自己失去自信。导致发挥失常。
自我二与自我一相对,自我一负责思考,自我二负责执行,在执行中,自我二的迅速,快得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我们眼中,顶级运动员的那些极限操作和反应,不是因为身体机能异于常人,而是激发了自我二的潜力。
这些极限动作,只不过是把日积月累的训练和思考,储存在潜意识中,该调用时调用出来而已。
作者说了一个让我影响很深的例子:他有很多初中网球学员,个个都饱读教材,对网球的知识烂熟于心。可一上手便不成章法,连普通水准都达不到。作者认为,教材是将技术手段,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自我二是无法从中完成学习过程的。如果需要通过自我一的思考,再调动自我二执行,那么产生的延迟,在比赛中是不容许的。
篮球之神乔丹,他的教练菲尔·杰克逊(Phil Jackson),在他的著作《神圣循环》中,是这样描述身心合一的状态的:
我们都曾经感受过身心合一的瞬间,如果我们完全沉浸在这种时刻中,就能与我们正在做的事融为一体。其中的秘诀就是不去思考,让你的大脑从无穷无尽的繁杂思想中冷静下来,这样你的身体就能本能地做出训练中学会的动作,而不会被意识妨碍。
用这本书的话说,就是完全将自我一屏蔽,让自我二主导,从而提升竞技状态,达到一种特殊的境界。
作者认为达到这种境界,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专注”,赛场上要保持绝对的“专注”,除了眼前的事物,不含一丝的杂念。这种状态很难达到,因为念头是很难主动控制的。需要专门的训练,作者介绍了一种简单的方式:专注呼吸。
这三本书,丹尼尔·卡尼曼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有两个系统,它们在应对不同的任务时,会相互切换,交换主导权。爱德华·森舸澜告诉我们,最高级的无为境界,需要达到熟练后,将理性的指挥部(侧前叶皮层)关闭,开启雷达(前扣带皮层),使自身关闭理性的控制,且保持极高的敏感度,其余的一切都交还给热认知。提摩西·加尔韦告诉我们,要放弃代表头脑的自我一,拥抱代表身体的自我二。不要让头脑的杂念击溃自信。保持专注,最容易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无为的境界与身心合一的境界非常相似,都是在熟练的基础上,拥抱自己的感觉,屏蔽掉头脑的自我评判。也许他们说的就是一个东西,只是两个人用不同的视角观察到的。
参考书籍:
《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无为》作者:爱德华·森舸澜(Edward slingerland)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作者:提摩西·加尔韦(W·Timothy Gallwe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