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23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23

作者: 艺凡会发光 | 来源:发表于2023-02-14 07:40 被阅读0次

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 第五章:无字碑之重来未必要卷土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狄仁杰被翻案了,但还是被贬了。

易中天:对,第一次进京也不是时候,天授二年(691)的九月三十日。那时的洛阳城真可谓山雨已来。就在前一天,傅游艺在狱中自尽;十二天之后,又有一大批反对武承嗣的高级官员被杀,紧接着是拥立武承嗣的王庆之被李昭德打死。

艺凡:那后一次进京呢?

易中天:是时候了。四年十个月前,皇嗣李旦被诬谋反案平息;两年半以前,假和尚薛怀义被杀;十个月以前,来俊臣和武懿宗制造了最后的冤案;五个月前,来俊臣和李昭德这两个死对头同时被杀。一片空白呀!

艺凡:好时候到了。

易中天:狄仁杰影响武周政局,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武则天确定了皇太子。这绝不仅仅只是谁来接班的问题。应该说,正是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狄仁杰使自己和武则天都成为了政治家。

艺凡:他怎么做到的?

易中天:也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只不过一有机会就说: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天底下有侄儿给姑姑立庙的吗?等等。

艺凡:这些话李昭德也说过。

易中天:问题是李昭德没有真正成功,反倒落得身首异处。狄仁杰却不但完成了李昭德未竟之事业,还被尊为国老。

艺凡:这又是为什么呢?

易中天:时也,势也,运也,法也。李昭德建言时,武则天称帝刚刚一年。新官上任尚且三把火,何况新皇帝?这个时候,跟她讨论谁来接班,只能让她反感。

艺凡:那狄仁杰在什么时候说的?

易中天:首先,女皇已经七十三岁,称帝也已经七年,应该安排后事。其次,对李旦的诬陷失败,证明李唐皇室威望犹存。相反,武承嗣的飞扬跋扈和武懿宗的滥杀无辜,都让武氏家族人心尽失。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小看,那就是张氏兄弟。

艺凡:张氏兄弟怎么了?

易中天:张氏兄弟成为男宠与狄仁杰再次拜相是在同一年,但底气不足,因此曾经向吉顼和狄仁杰讨教长久之计。两位宰相的意见一致,那就是建议他们利用亲近女皇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建储大业。吉顼明确指出,以色事人不能久,做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才是正当。

艺凡:两兄弟开始在武皇身边吹风了?

易中天:对,武皇也知道谁是背后的人。因此后来有人认为,李唐复辟,吉顼是首谋。

艺凡:那狄仁杰呢?

易中天:很快就与武则天进入了蜜月期。武则天深知,夺权无妨靠小人,靠酷吏。治理好国家,安排好后事,却只能靠刚正贤良之臣。同样,狄仁杰也明白,真正能推翻武周、复辟李唐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武周皇帝自己。这样的人能反对吗?不能。何况武则天这皇帝当得也不差。尽管作为当局者,狄仁杰不可能意识到,武则天活跃于政坛的半个世纪,正是从治世(贞观)通往盛世(开元)的桥梁。但作为宰相,他至少清楚:帝国的版图在扩张,人口在增长,人才的辈出也由于女皇对科举的高度重视,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

艺凡:晚年的武则天,也不糊涂。

易中天:对,头脑清晰。这真是个奇迹。而狄仁杰冷静耐心,机警权变,足智多谋,却又诚实友善,刚正不阿。

艺凡:也就是说,他们两人的智商和情商处于同一水平和层次。

易中天:但政治态度和处世理念又刚好相反。实际上狄仁杰在供词中已经表明立场: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只不过,狄仁杰是反周不反武。

艺凡:不反武则天,这就是共识。

易中天:把武周皇帝的最后岁月经营好,也是共识。有此共识,相互欣赏的两个人就可以求同存异,积极配合,共同实现各自的理想。还有一件事,庐陵王李显是在狄仁杰拜相的五个月后,被武则天以治病为名秘密接回洛阳的。

艺凡:这就证明了,真正解决储君问题的恰恰是女皇本人。

易中天:后面的事情就变得十分简单。夺嫡无望的武承嗣很快抑郁而死,聪明识趣的李旦立即恳请逊位,藏在宫中的李显被立为太子,并由李哲复名为李显,后来又改名武显。

艺凡:狄仁杰的态度呢?

易中天:并无异议。立储问题解决后,从上到下都松了一口气,女皇陛下的统治风格也开始变得温柔。这让她越来越像政治家。

艺凡:其实政治家的要旨不在温柔也不在霸道,而是能够在霸道和温柔之间自由转换,该霸道时霸道,该温柔时温柔。武则天当然有这种能力。但没有狄仁杰,她开发不出来。

易中天:对,七十四岁的武则天和六十九岁的狄仁杰,还有两年的合作时间,他们的关系也更像相互搀扶的老伴。靠着狄仁杰润物细无声般的规劝和调教,武则天慢慢变成了从善如流的开明君主。大约也就在这时,狄仁杰被称为国老。且听下回分解,女皇谢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cl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