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拿自己的生命
去对付无意义的酒局
1
起初18岁之前的我对待酒只有一个想法——“过敏”。对此我许下承诺,坚决不喝酒
我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写下这个所谓的“承诺”较为合适:若是太过正式,则难免有点滑稽;若是寻常语气,则又显得不够坚定。
看过印度电影的人都熟知酒鬼是个滑稽角色,只要想起拿着酒瓶的演员柯西托•幕克吉,你就会忍不住放声大笑。可是在现实中酒鬼并不好笑,而是令人恐惧。喝的烂醉如泥暴脾气的人会用他最高分贝的声音狂吼乱骂。没错,而现实中的这种角色正是真实存在我身边的人—-我的外公。他因为喝酒得到那丝愉快的感觉,谩骂了家里的亲人,无依无靠,爱人也相继离开,他根本不知道酒后的他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多大的麻烦和创伤。此后也正因为这样嗜酒成瘾,每天一升的白酒而导致了高血压而此后逝世。
我为什么不喝酒
人的自由意志
我可以说出很多理由,譬如——
“(过量)饮酒有害健康”(我对“适量饮酒有益健康”持保留态度);无论是通过各路媒体或是自己亲身经历,我已经见过太多喝酒酿成的惨剧或者丑态(我不认为这是所谓“真性情”);我更不能接受的,是喝酒之后可能会丧失的——头脑的清醒亦即“理性”,以及对自己身体和行为的完全控制权,我将其视为一个“完全”的人所必备的品质,绝不可能自己放弃或者任由人剥夺。
以上种种,都可以构成我不喝酒的充分理由。
但这理由也可以仅仅是“我不乐意”“我不喜欢”或者“我不想”。
这不是任性。对于一个具有完全的理性的人,他所做的任何经过深思熟虑的,不触犯法律,不伤害他人的决定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这种“决定自己怎么活”的自由,应该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自由之一,不能被干涉,不能被绑架,不能被剥夺。
用康德的话讲,这叫“自由意志”。
借用豆瓣上《海上钢琴师》下的一句评论说,“每个人都要走一条自己坚定了的路,就算粉身碎骨”。
阻力
对抗阻力的最好方法,是你足够坚定。
劝酒之所以难以拒绝,原因有二
一曰“关系”,二曰“权力”。
所谓“关系”,有人把它叫做“感情”,我已经能预想到若干年之后的饭桌上一个关系不远不近的朋友劝我喝酒的情形。
首先先不提关系亲疏或者感情深浅与喝不喝酒或者喝多少酒有关这一逻辑是否成立;先问两个问题:
“既然关系足够好,那为什么不能体察到我不喝酒决心之坚定而反复逼迫我去做一件我不想做的事?”
“既然关系足够好,那为什么不能从健康的角度着想,反而要劝我饮酒?”
这种逻辑的荒谬之处就不言自明;
事实是——
“中国式关系”中,关系的亲疏往往是通过对对方行为的支配权的大小体现出来的。张爱玲说过一句话,我没吃过苦,我不知道钱的坏处,我只知道钱的好处。请允许我改动一下,我不喝酒,我只知道酒的坏处,不知道酒的好处。

所以关系问题,归根结底是“权力”问题。
吃饭就吃饭,为什么偏偏要扯上喝酒呢?
“中国式饭局”的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很大程度上是权力关系的映射。
这是有历史原因在里面。中国传统的官场中,上级更偏爱的是“听话”的下级,酒桌无疑是体现这一“特长”的最佳场所之一;而在官场中沾染这种习气的众人,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将这种习气传播给朋友与家族之间。
这种东西一代代传承下来,就成了惯例。(有人把它叫做“酒文化”,当然不是所有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好的,更不是所有都可以叫做“文化”,相比这,我觉得国外的“葡萄酒文化”更像是文化一些。)
劝酒和饮酒,本质上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毋需讳言的一点是,喝酒到了一定量,对大多数人是件难受的事;正是通过让人难受的行为,掌权者才得以测试下属的服从度,才得以体现他的权威,不妨说的阴暗一点,他的权力欲在这一时刻才得到满足。但是请想一想,通过扭曲别人意志,摧残别人身体以测试服从度这一做法是否正常,是否畸形?
下级通过自我伤害以表明忠诚度;
上级通过伤害他人以树立权威性;
这就是目前并不健康的酒桌生态的一部分。
出于本能的,我抗拒这些东西。
我也已经被长辈不止一次地告诉过:
“你既然生活在这个环境中,那你就得去适应它。”
我也知道,
酒桌,确实是解决很多问题的捷径。
但既然是捷径,就意味着必然有其他的路可以通向这个目标。
那我宁愿选择一条不那么取巧的路,
哪怕要多走许多弯路,哪怕撞得头破血流,
纵使慢,只要不息,
我相信最终还是可以到达;
而这其中所付出的种种代价,
我选择将其视为
保持不喝酒的独立性的必要成本;
更何况,
年轻人并不是生来就要去适应这个世界;
我们更应该去改变或者尝试改变一些东西;
哪怕旧世界的堡垒多么坚固,
新世界的曙光也终会在远方闪耀;
“ 在柏林墙倒塌之前,没有人相信它会倒塌;
在柏林墙倒塌之后,没有人相信它曾那么长久地矗立在那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
如此而已。
两个问题
论劝酒逻辑之不成立
“适量饮酒有益健康”?
首先,关于这个说法是否科学,放一个知乎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我本人对此持保留意见。
其次,就算“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个假设成立,那么“适量”的定义是什么呢?
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定义的权力还是在酒桌上的强势者——劝酒者手中,“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哪里有起码的公平呢?酒桌上本也就没有公平可言。
用“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劝酒的人多半会说出“再喝一点”,而当你默许“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之后,再拒绝“再喝一点”的难度跟你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坚决不喝的难度哪个大呢?
退一万步说,即便“适量饮酒有益健康”,那是不是有益健康的事就一定非做不可呢?换句话说,人人都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每天慢跑对健康有利”,那是不是人人都没有熬夜或者每天坚持慢跑呢?
即便是有益健康的事,也有选择不做的权利。更何况,这个“有益健康”还只是存在假设之中。
“喝酒可以体现男子气概”?
基于这个可以说是相当大众化的认知,酒桌上对男性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女性。
首先,关于喝酒能否体现男子气概,谁也说不清;男子气概,本身也是有豪迈的壮士气和儒雅的书生气的区别;即使我们将这里的男子气概局限在豪迈之气,那我们姑且可以认为能喝酒与男子气概有关联(至于关联强弱?)但“喝酒能体现男子气概”是否能推出“不喝酒就没有男子气概”呢?显然不行,体现男子气概的方式还有其他很多种,如果一个人只能靠喝酒来体现男子气概,那这所谓的“男子气概”之不堪,也就可想而知了。
写在最后
先刷牙后洗脸?先洗脸后刷牙?
前文曾大肆鞭挞一些酒桌上的现象,其实不全然如此。
饭桌作为中国传统的交际场所,也有好的时候。譬如要好的同学聚会,或者家庭内部聚餐,当没有权力的介入使原本单纯的关系变得复杂,挺享受这种舒适,少拘束,让人放松的氛围。
这时,我也能理解那些喜欢饮酒的人,大概也就喜欢这种场合。
换个角度看,不喝酒这件事,其实是个人的选择,就跟先刷牙后洗脸还是先洗脸后刷牙一样。
你不能拿一种生活方式去judge另一种。
我也一样。
至于选择的后果,譬如今天起床晚了是没时间刷牙还是没时间洗脸,自然由做出选择的个人承担。
从这个意义上讲,能主动地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大概也是成人的表现之一吧。
但这个选择多少有些少年意气的成分,写作这篇文章时自然将这股意气灌注其中,难免有言辞激烈而不甚严谨之处。
还请多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