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严格意义上在我看来不像是一本书,它更多的像是就是这个作者在这个窦文涛先生原来做的那档节目,那个叫铿锵三人行里面的对话录,只不过它也不只是简单的对话录,他对于这个作者李玫瑾女士呢,就是在对话过程当中谈到的,涉及到这个饭醉心理学相关的学术概念或者说一些概念的时候呢,也充分的去查阅了这个李玫瑾女士的相关的学术著作,通过这个这两方面的结合呢,所以说就把这本书给弄了出来。
那我们来读这本书的时候呢,就是个人以为就是其他的都可以不管啊,我们只是把这个李玫瑾女士谈到的这个相关的这个学术的观念,或者说这个学理给抽出来,作为我们去认识这方面问题的一个理论基础,就行了,其他的那相关的案例啊,包括他们的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那这些呢就不在本次导读的范围之内,感兴趣可以自己去读,或者说看相关的这个节目,以及去读她相关的学术著作。
这本书在我看来严格意义上可以划分为15个部分,那么这15个部分内部呢,又有就是这个编者对相关谈话内容的一个小主题的汇编,但是这些呢,由于不是这个学术著作,所以说我只把这个15部分当中,每一部分当中抽出来几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相关的跟饭醉心理学相关的这些理论理论基础,其他的我就不管那么多了。
第1部分人性是养出来的,在这个部分呢,有这么几个要点,我认为比较重要,第1个要点是,什么是饭醉心理画像,这个饭醉心理画像啊,所谓的饭醉心理画像就是在这个心理学基础之上以及以及根据侦查已经具备的相关信息从而去推测出一个人他的心理状态,动机行为模式等等。他所需要的基本指标,有这个人的智力观念气质,或者说与之相关的生理指标,比方说这个年龄,体型等等。
通俗一点说的话,就是能够通过对一个惯犯他的相关行为的分析,从而推测出这个人他的这个性格特点,他的这个,受过的职业是职业教育,包括他经常出入的场所,家庭环境等等相关的信息。

第2个要点叫做饭醉人格,这个饭醉人格呢,就是说这个人呢,他早年的时候尤其是童年的时候,如果遭遇的是家庭不幸啊,然后与之他步入社会当中,又遭受到社会的这种排斥打压,那么,长此以往,他有可能就形成了一种以饭醉作为自己的这种基本生存方式的这样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形成了一个饭醉的这种心理活动。
那么在这条链,我们以这种人的成长链条来看的话,那么一个人出现了这种犯罪的这样的一个结果,你往前推倒的话,那么从这个链条上就可以发现在家庭教育这一块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这方面内容也是本节这本书讨论的一个重点。
第3个要点是情绪性沙人,这个情绪性沙人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来讲的话就是,没有预谋,然后就是受到刺激,然后就把人干掉了,这个刺激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两个人就是你可以看到,就比方说两个人在争吵过程当中这种辱骂呀,这种攻击呀,就是会越来越让一个人受到这种刺激,如果这个人没有相应的这种情绪修养,或者说相应的这种底线原则的话,那就这种过激的行为就有可能造成就把人干掉了。
第4点不同的这种沙人类型。第1种呢就是报复性的,就比方说我这个失恋了啊,我把对方给沙了,第2种呢就是本身是个精神病啊,所以说伤人了,第3种呢是看起来没啥原因的,就当前他好像你找不到什么原因他要沙人,但其实这个东西,那在作者看来就是你得去梳理他的这个心理的心路历程,尤其是追溯到他小的时候,这个我们讲的原生家庭的这个教育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你要去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啊,就是你得把他小的时候,他的整个家庭境况啊,基本的家庭情况,包括他的一些在这种家庭情况之下的一些为人处事,这个你得清楚,不然的话,万一对方将来对于你实施这种饭醉,那就悔之晚矣啊。

第5个要点,这个要点呢,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叫观念,这观念有什么好说的呢,在作者看来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经历的一些事情,最直观的一些事情可能在我们脑海里面会形成一种念想,而这种念想,如果这个念想比较的深刻,比较的,具体那么这个念想就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原则底线,而且这种印象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体验得来的。
就是这件事情发生了,然后他体验到了是这种感觉,比方说他看到了,母亲去把那个流浪猫这种,一直受伤的流浪猫给抱了回家,然后给他东西吃照顾他,那么这种本身这个情景,就会给他一种观念啊,这种观念,可能就是说这种善待生命,那么这个时候这种观念就会可能成为我们日常日后日常形事的一种原则和底线。
第6个要点,就是被动型攻击人格,什么叫被动型攻击人格呢啊,作者比的一个比方,他说那个古代的那种阴险的阴狠的这种太监啊,就是属于这种被动攻击型人格,他在皇帝面前是奴才,他在皇帝面前就必须顺从,必须听话,但是他内心里面又有一种抵抗的力量,一种这种委屈的力量,这种愤怒的力量,那么这种力量怎么办呢,就转嫁在比自己更弱的人的身上。其实有些时候,有些家长就是孩子的皇帝。
第7个要点,人性是养成的,也切合这个文章的主旨。就在作者看来啊,我们之前这个也讲了,就是说这个饭醉的这个链条啊,你如果往前推的话,还是得推到这个家庭教育这一块,所以说在家庭教育这一块,尤其在12岁之前啊,孩子处在依恋期的时候,父母就应该花足够多的时间精力,跟孩子产生足够多的互动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当中,父母跟孩子共同去经历一些事情,然后在这些事情当中父母以以身垂范啊,表现出的这种原则底线,那么有可能就是会给孩子一个相应正确的这种三观铺好了基础。

第二部分,情残比弱智更可怕。这一节个人以为就是有两个要点啊,就是第1个要点呢,就是小的时候得善待自己的孩子,什么叫做善待自己的孩子呢?就是不只是给对方提供这个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有就是相应的这种情感的交流互动联系这些东西,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那么将来这个饭醉的这种概率比较之高的。
那么我们去了解一个人过去的这种经历的时候,也得密切的注意到就是说唉这个人,他的家庭里面就是说父母有没有善待他呀,如果没有善待他的话,我们就应该多尽一份善待对方的心力。
第2个要点呢,是反社会人格。这个社会上确实存在着这种人啊,就是说他们的这种稳定的行为模式跟我们日常社会当中的道德法律是完全相违背的,而且他在违背的过程当中还会对其他人造成这种伤害。
他们这个,据说是在15岁左右就会显现出来啊,而且呢,他们是没有情感的,是不会去照顾你的,这种权利啊,义务的他们完全是漠视的,所以对于这种人的话,你讲情感是行不通的,只能说避而远之。或者说让他这个家庭密切的监控起来。
第三部分,信仰是经过生活实践的,这一节的要点呢,就是其实之前一点讲呢,就是这个观念的问题,这个观念呢,有点类似于这个孟子讲的这个良知,就比方说你看到这个小孩子快要摔到井里面去了,然后,你基本上不用想就要去把它救下来,那么这一时刻它就叫做观念,那么这个观念的形成呢,就是在我们小的时候,在具体的事件当中我们看到,就明白了,学会了的想法或行为,尤其是自己父母做事情的一些行为举止啊,这些东西等等。

第4个部分,圈养的孩子容易玩阴的。这个部分呢,就是说我们看到就是说有些人啊,就是那种笑面虎,或者说有些人呢,就是表面上就是跟你客客气气,温文尔雅,好像这种人畜无害的样子,但实际上背地里呢,可能因你呀害你呀,就是可能就是你想象不到对方的这种心性之残忍。
那这怎么回事呢?那这很有可能是源自于他小的时候,就是说被父母啊,就是圈养起来,就是被驯化成顺从这种外表,但实际上内心里面的那种愤怒啊,那种委屈啊那种自卑啊,等等这些情绪情感啊,给压抑住了,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他得释放出来,所以就阴你啊。
第5个部分, 中国不缺精英教育,太缺生存教育。这个涉及到教育,就是说中国搞的精英教育啊,结果没有生存教育,这个怎么回事儿呢?就是我们学的好多知识啊,就是你想靠这个技术活下去根本就活不下去,那你比方说如果说是这个生存教育的话,那我学一门手艺,比方说厨艺或者说茶艺,这方面的知识,我还能做个手艺人对吧,靠这方面混口饭吃,但现在我们搞的这些,学的很多知识,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第6个部分,宝利尚医折射出一个生思观问题。这个事情呢,就是作者认为啊,就是说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个方面呢,是这个医疗体制的问题,比方说这个病人太多医生忙不过来,第2个方面呢,就是公众对死亡的态度讲究的呢,不是顺其自然,而是还想搞点事情啊。
第3个方面呢,就是这个医生呢,就是他只关注于比方说这个病状的本身,比方说这个鼻炎啊,那我就把这个鼻炎搞好了,其他的都不管,所以有些时候呢,可能就没有顾及到,或者说顾虑到这个患者的情绪啊,这方面的问题。

第7个部分,心理也会感冒,这一部分啊,个人以为有两个要点,第1个要点呢,是这个语言操纵着心理活动。有一句话说得好,语言虽无利刃寒光,却令闻者心伤。这书里面就有一个例子啊,挺有意思的啊,我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也碰到过,就是说有的人,他那个各方面也不错。
但是呢,可能遇到了一个特别针对他的人,让他受到了伤害,那么可能他,往后十多年就因为这个人的话,或者说一个行为举止而活得很不愉快。那么可能十几二十年之后,他又回过来把这个曾经伤害他的这个人做掉了。
第2个要点呢,主要是针对这个父母啊,如何教育未成年人的6个方面。第1个方面,你就是得认识到人的心理发展有一个顺序啊,这个0~6岁呀,6~12岁呀,12岁到18岁啊,不同时间阶段,应该提供相对应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这个不会可以看相关的书学呀。
第2个方面,未成人年的这个弱小和被动啊,都是成年人决定的,所以说比方说这孩子就是说呃,比方说他可能比较弱小,那么父母就应该给他提供相应的帮助,让他就是能够去找到相应的他的小团队。第3个方面呢,就是这个心理的辅导和这个疏导。
第4个方面呢,就是这个人性教育,什么叫人性教育,就是与人相处的这方面的教育,怎么跟人合作?怎么担当责任,怎么尊重别人的权利,怎么履行自己的义务等等。
第5个方面,就是爱孩子的前提是你得尊重一个孩子他的基本权利和尊严。第6个方面,那就是父母应该多检讨和反省自身的行为,因为自己是孩子的学习对象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