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15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15

作者: 0清婉0 | 来源:发表于2021-04-23 20:56 被阅读0次

十二、脾经、胃经上有除湿热大穴要牢记

调理脾胃经来养护脾胃,可以循经按摩脾经、胃经、和艾灸推摩脾经胃经的除湿热大穴,对防治脾胃湿热引起的诸多不适症状有益。

循经按摩脾、胃经,扶正除邪湿热不生

方法就是找到身体的脾经、胃经,从下到上循经推拿按摩五六遍,尤其是在穴位上要注意稍用力,或借按摩锤敲打使用。

重点使用脾、胃经上的除湿热大穴

方法是借用一张人体经络穴位图,找到脾经和胃经上的祛湿热保健大穴,如“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承满穴以及关门穴和伏免穴、阴市穴和内庭穴等,然后用艾条灸这些穴位,每个穴位5~1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半年一个月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大都穴:归属于脾经,能够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清热解表。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归足太阴脾经。

太白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属于脾经腧穴、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归足太阴脾经。

公孙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属于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归足太阴脾经。

商丘穴: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归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脾经穴。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地机。归足太阴脾经。

阴陵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通利三焦。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属脾经穴。

承满:理气和胃,除胀降逆。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两寸。归足阳明胃经。

关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利水止泻。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两寸。归足阳明胃经。

伏兔:温经活络,疏风祛湿,强腰壮肾。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归经足阳明胃经。

阴市穴:温经活络,疏风祛湿。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归经足阳明胃经。

内庭穴:清胃泄热,通络止痛。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归足阳明胃经荥穴。

相关文章

  •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15

    十二、脾经、胃经上有除湿热大穴要牢记 调理脾胃经来养护脾胃,可以循经按摩脾经、胃经、和艾灸推摩脾经胃经的除湿热大穴...

  •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8

    五、脾胃不虚,湿热就不能伤人 脾胃既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和赖以生存的“水谷之海”。 ...

  •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10

    七、粥食是最好的健脾胃除湿热补品 1.红豆即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健脾止泻,利水消肿,适宜各类型水肿之人,当然也适...

  •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6

    4.冬季养生不可过度保暖和过度补益 以“防寒补肾”为主,多吃一些温阳补肾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类、核桃仁、...

  •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7

    四、药物也是湿热大害,别盲目用药 药物或多或少都有不良反应,损人正气,害人健康,也是湿热产生的罪魁,要小心。 如五...

  •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11

    八、“藿香薄荷茶”常饮,脾胃健康则无忧 夏季,由于天热,暑必夹湿,暑湿伤人,必定会引起人的诸多不适。 再加上天热人...

  •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9

    六、避免过度思虑伤脾胃,引湿火上身 精神因素在内伤病发病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尤其是使脾胃之正气受伤,这种危害是很严...

  •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12

    九、陈皮当调料,常食脾胃常安 在中药材中,陈皮是常见的中药材,用干燥成熟的橘子果皮制成。果皮以陈者良,故名。 药材...

  •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21

    十八、湿热嗜睡,“菊花竹叶茶”清蒙可提神 嗜睡就是指一个人特别爱睡觉,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时时欲睡,呼之则醒,醒...

  • 《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16

    十三、脾胃湿热痘痘多,“荷叶薏米粥”可“战痘” 湿热质之人一般都气血壅盛,气血太盛就会往外走,就出现了痘。而痘又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病预防先除湿热毒》书摘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sh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