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期待”,老师这节课中,这个字眼最扎我心。我对孩子的真真体现了这一点。当我给孩子“苦口婆心”讲述该这样做那样做的时候,那情境下我的语言绝对是我思维的外壳,我就想着孩子应该考上什么,学会什么,应该现在就要锻炼什么习惯等等,这些都好多是我没有做到,或者当时觉提醒我做到,现在急迫的想把所有注意事项一一列举,生怕落下了哪一个,影响了孩子“成才”。这种急迫的心情在孩子有一点儿没有按我指挥办到的时候就可能引起我的勃然大怒。确实是自己的期待造成了很多时候的情绪发泄。那种期盼甚至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清楚,天天叨叨,怎么就不入脑子,那种周而复始的围绕几个点一个磨叽一个走神一个没计划没有一个纠正好的,也屡屡成为母子之战的焦点。 看了姜同学贴的一段老师的文章,我瞬间泪如泉涌,是啊,等到屋子漆黑,我决然是接受不了的,我整天觉得自己掏心掏肺的,能受得了人家人走屋空吗?我肯定觉得被抛弃了,想人家回来,可是我现在的处事方式,对人家的态度,早晚孩子会期望飞出我的”掌控“。 我每日都怕孩子有一点儿事情我不知道,好像怕错过了给他指导,他就得”长歪“。其实回想下,我和老公当年没人管,不也没长多么歪吗?咋到自己身上就这么焦灼。
其实我有时候想,父母是该有个考级证的。现在的社会,我自己觉得社会变化太快,我的智商、能力都跟不上。我每每看到孩子总期望他进步快一些,在能单纯学习的年代把能学的都学会。看到周边的孩子家长每一个都”害怕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的给孩子补充各种”才艺“各种”能力“各种”营养“。我不想做最极致的,但是觉得自己应该做的”中上游“级别的着急的家长。我总能看到别的家长对孩子还有哪里比我要求的高,还有哪些付出是我没有做到的。所以我总觉得我给孩子的要求和条件还不够。可能是我总觉得别人都有比我强的地方,我不努力完成每个角色,我就做不及格。
老师说,孩子和人们来到世上不是为了体验同样的事物。我对孩子的要求,是心里想着考上重点高中,大学最低985,留学+研究生。。。其实这是现在我脑海里认为他可能能以后生活、工作能略微自由点儿的最低要求。这些要求让我看到他必须现在开始努力,后续事件不等人,因为现在要学习的各类附加东西比如美术、书法、运动项目等额外的东西占据了很多时间,他应该更高效的完成可能的知识,才能保证这个基本目标。我其实没有完整的规划过,我到底想让他怎么样。但是听了课,我自己体会过程中,想了想,其实潜意识里,这是我对他期盼的底线,同时觉得他应该有更精彩的成绩,才能有更精彩的人生。但是老师说”不是为了体验同样的事物“。我想想也是啊,我的期盼其实是我的经验,认为孩子应该如此,但是如此了,不就是走差不多的路吗。这种无知无觉没有界限,是不是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压制了孩子可能有的才华或者不同轨迹的人生。想想,这种人生就快乐吗?快乐是因为有这个有那个吗?
好像不是,什么都拥有的人,反而不如一个心态良好的人活得幸福。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身边幸福的人,总不是那个最有才的,也不是那个最有钱的。各家有各家的烦恼。 上几天17岁男孩跳桥的瞬间,我想整个网络都是崩溃的,那个母亲和孩子的结局是每个当母亲的无法看下去的。我有时候都想着,快点儿考个母亲准入证吧,我一看到这样的新闻就抓紧反思自己是不是要求太严格了,一看到人家孩子学有所成,父母严格要求的事迹,有抓紧反思自己是不是没尽到职责。 其实不是不想做好家长,就是没有太系统的思考过,被指导过。现在抓住雨馨老师的课堂,使劲儿的填充自己的灵魂。期望能别耽误孩子的成长。不求有功,但求孩子成长的路上,我的错误稍微少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