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居家上课成为学生2020年一段难忘的回忆。伴随着网课的推行,层出不穷的状况也为紧绷的疫情期间带来不少笑料。可是笑过之后,又不得不在想,这场热火朝天的网课浪潮迎面而来,待到退潮以后,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其实,关于教育信息化介入课堂,教师的抱怨已经不是新鲜事。信息技术固然看着光鲜亮丽,但学习它、使用它、用好它,却不是一件轻松方便的事。虽然我们常常会对教师说,学无止境,教师的学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但是每一次不那么完美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都让我们不由得思考这么做的意义。
这些技术真的帮助我们解决传统教学的难点了吗?这些技术真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能力了吗?这些技术对于师生的终身学习真的发挥作用了吗?
………
越来越多的反思,让我们逐渐意识到,教育的变革远远不止引入一门新技术那么简单。它必须考虑到教育的核心——人。这里的人,是学生,也是教师。技术到头来只是工具,倘若我们对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倘若我们对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能力没有细致的考量,那么,技术就会成为我们懈怠和疏忽的借口,而不是个性化教学的法宝。当我们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更应该想的是,这节课这个环节我为什么一定要用信息技术。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切教学行为才有了它的意义,也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对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才有相对深入的认知。
不得不承认的是,“有点用但不用也可以”已经是教育信息化的长期状态了。硬件配齐很容易,只不过多是当摆设或者当噱头罢了。接触到的对这一话题高谈阔论的往往是高校教授学校领导,不堪重负的多是一线教师。理念和技术都没错,但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师素养的止步不前之间的落差一日没有填平,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