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分享的学习内容是『应对姿态』
当我们处在冲突与压力的情境中,常常会出现「即时反应」,这是一种从过去的成长过程中所选择的生存策略,但在后续的生活中养成了习惯,往往为我们带来许多的限制与困扰。
萨提亚女士发现,会出现这些实时反应是由于我们处在「低自我价值」的状态中,以致于我们忽略了在沟通与回应中的「自我」、「他人」、「情境」三者之中的某些部分,于是就形成了常见的四种反应方式:「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

这个图,是沟通互动的三要素。
「自我」:
我是否接触到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为自己表达与行动。
「他人」:
我是否关心与接纳对方的「感受」与「需求」,并愿意积极倾听与探询。
「情境」:
我是否注意到双方所处的环境与客观条件,并愿意以对等协商的态度处理彼此所面临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求生存的四种应对姿态:

讨好
【行为】道歉、恳求的神情、哀求及请求宽恕、乞怜、依赖、过份地好、过份雀跃
【言语】『这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没有了你,我就一文不值。』、『我只想要让你高兴。』、『没事、没事。』、 『无论你想要什么都没问题。我在这儿就是为了让你开心。』
【肢体】安抚 “我是无助的”——表现出受害者的姿态。
【内心】 “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没有你我已经死了。我没有任何价值。”
【主要的情感】受伤、悲伤、焦虑、不满、被压抑的愤怒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把焦点放在对自己的期待上
这种忽略了「自我」的感受与需求,就形成「讨好」的反应方式。
当我们讨好时,我们忽视自己的价值,把力量拱手让给别人,对所有事情点头称“是”。讨好常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现,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纳。然而,讨好不同于表里一致的使他人愉快的尝试。讨好时,我们会付出自我价值感的代价。讨好否认自我尊重,给别人的信息是“我们不重要”。

指责
【行为】指责、咆哮斥喝、愤怒的神情、恐吓、批判、独裁、吹毛求疵、控制
【言语】『这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好任何事情。』、
『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错。』、『你从来都没有做过正确的事情。』
【肢体】控告(指责) “我是这里的老大!”
【内心】“我觉得孤独而失败。”
【主要的情感】愤怒、挫折、不信任、不满、被压抑的受伤、害怕失去控制、孤单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不成功的、远离自我、缺乏控制、无助、把焦点放在对他人的期待上。
指责,它反映了“我们要维护自己,不接受任何借口、麻烦或辱骂”这种社会规则。我们决不可以“脆弱”。为保护自己,我们攻击、指控别人或情境。持续寻找错误,我们也倾向于只要有机会就拒绝请求或不赞成建议。在指责状态中,我们做出决定——生活中唯一获取成功的方式就是通过斗争。

超理智
【行为】僵硬而刻板的姿势、看起来冷淡的、严肃而高人一等的神情、操纵、喜欢提出建议、看起来不灵敏、不带人性地客观、无聊的
【言语】逻辑而客观的、老是引述规条及抽象的想法、冗长的解释、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人一定要有理智。』、『如果个体能进行细致的观察,他就会注意到某些人表现出的每一个细节。』
【肢体】精算地 “我很冷静,很镇定。”
【内心】 “我感觉很脆弱。”
【主要的情感】仅显露少许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的、孤立感、空虚的、害怕失去控制、不易显示脆弱的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感到缺乏控制,无法表露感受
同时忽略了「自我」与「他人」的感受与需求,就形成「超理智」的反应方式。
超理智或过于理智,意思是只尊重情境,通常在资料和逻辑方面。它常常被误解为聪明。我们以做一个崇尚学术的沙文主义者来获取乐趣。这种姿态突出的特征是非人性化地客观。当我们这么做时,我们不允许自己和他人关注感受。这反映了社会规则——成熟意味着不触动、不看、不碰或不感觉情绪。我们通过引用研究或资料支持自己的看法来解决冲突。我们想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

打岔
【行为】活动力过多或活动力不足、不安定的/移动的、操纵的、不恰当的、抓不到重点、傻傻的/表面的、争取注意力
【言语】改变话题以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于一件事上、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言不及义、打断话题、不相关的、话语是没有任何意义或者不相关的事情
【肢体】有倾角的 “我已经离开这里了。”
【内心】“没有人关心。这里没有我的空间。”
【主要的情感】仅显露少许真正的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的/孤立的、焦虑/悲伤、空虚的/被误解的、害怕失去控制、易显示脆弱的、困惑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不成功的、远离自我、感到缺乏控制、无法表露真实的感受、没有人在乎、没有归属感
忽略了「自我」与「他人」的感受与需求,也忽略了「情境」的需要,就形成「打岔」,而选择了撤退与回避的反应方式。
人们打岔时,会不停地动。这是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讨论问题上岔开的一种尝试。他们不断改主意,想同时做多种活动。打岔行为通常飘忽不定,看上去没有目的。只要能将注意力从任何压力程度的议题上移开,他们就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打岔通常与自发而令人愉快的有趣或滑稽相混淆。
你可以找一个适合的场所,按照图片的样子摆出姿势,进行体验练习。做出这四种姿势,保持这种姿势,并保持60秒钟,看看你身上发生了什么。
你可以记录下你的身体的感觉和你心理的感觉,在你的成长手册中相应的位置。
很多人是不习惯去感知身体的反应,所以开始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一直忙于思考而不能去感知。坚持下去,你将开始找到以往经历过无数次的内在感觉。
接下来,当你用双脚站立起来,恢复自由地放松、不受拘束地行动时,你会发现你内在的感觉发生了变化。
这些是我们早在童年时期就学到了这些交流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求生存的应对姿态。”
在复杂的、甚至充满威胁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需要通过以这些交流方式求得更好的生存。
但是,在使用这些方式的次数足够多之后,我们就不再能区分回应和反映了。
我们前面和大家介绍的这四种应对姿态,是我们在对事情的反映中的个体的低自我价值或低自尊的表现。然而,这些交流方式又被家庭中的权威和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态度所强化:
“别影响别人,为了自己而向别人提出要求是自私的”——强化了讨好的做法。
“不要让任何人拒绝你;别做懦弱的家伙”——强化了指责的做法。
“别这么愚蠢;你很聪明不会犯错的”——强化了超理智的做法。
“别太认真。纵情快乐吧,谁会在意呢”——强化了打岔的做法。
那这四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就是这么满满的负能量爆棚,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了吗?
不是。
它们也是有可以汲取的资源的。
[玫瑰]【讨好的资源】关怀的、滋养的、灵敏的
[玫瑰]【指责的资源】自我争取、有领导才能、有能量
[玫瑰]【超理智的资源】知识的、注意细节、解决问题
[玫瑰]【打岔的资源】幽默、自发、创造力、好玩、有弹性
所以
对于我们现在自己身上具有的这些“求生存应对模式”不需要一下否定到底,我们需要看到它们的优点,毕竟,它们曾经在某些时刻是发挥着保护我们的功能的。[玫瑰]
我们要有“批判的继承方针”,保留优点哈,不适合的地方,我们可以调整。
那~~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沟通姿态呢?[疑问]
有
『一致性』。[玫瑰]
下节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