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维诗中看古诗写作
振公子 (2018 年 4 月 26 日)
现在很多人开始写古诗,尤其是绝句和律诗,这对弘扬传统国学是个好现象。 我从去年2月开始写诗,写了一年多。应邀加入诗专题编审,也看了不少诗词。觉得不少人对于绝句,律诗和古体诗有一些误解。我从王维诗中随便选十一首大家比较熟悉的诗,从这些名篇中看看古人是如何写诗的,希望对诗友们有所启发。首先声明,我是业余的,也不爱搞别人所谓的135不论,246分明等理论,只是从古诗中探讨。如果有谬误之处,请多多包涵。
误解一: 绝句,尤其是律诗,讲究对仗。所以不少人通篇都是221 或 212 (五言), 2212 或 2221 (七言) 结构,不少人写出两个对联或者四个对联。其实,这样使得句子显得特别单调呆板。
我们看看王大诗人的例子。
例子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212, 2212; 2221, 2212. 这里第三句把句式从2212换成2221, 使得整首诗读起来跌宕起伏。头二句启和承,后二句转与合,从“少一人”巧妙回到思乡,从家人对于少一人的描述暗含自己对家人“倍思亲”的情感。
例子2: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21, 221;221, 221;212,212;221,212. 这里,首尾两联最后一句从221换成212; 同时中间两联从221 对仗变成212对仗; 句式读起来灵动有力,充满美感。从启承转合角度看,首联起兴,颌联承接继续写景;颈联转到浣女晚归, 尾联合,回到这么赏心悦目的地方,怎么不叫人留恋。
例子3:终南山
[唐]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12, 212;221, 221;221,221;221,212. 这里,首尾两联第七句从212换成221; 同时中间两联221 结构,与首联212变换。 句式读起来很有味道。 从启承转合角度看,首联启,颌联和颈联承接继续写景;尾联转到问人投宿,“问樵夫”合,回到山里的地方。 更表示诗人喜欢这个山里景色,愿意留宿的愿望。
这三首诗结构和韵律,平仄完美。
误解二:一般人认为135不论,246分明。就是说绝律中的第一,第三个字,律诗的第五个字可以自由一点,不受平仄要求影响,但是绝律中的第二,第四个字,律诗的第六个字要求就比较严格。这个似乎也是有例外的。
例子4:观猎
[唐]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21, 212;221, 221;221,221;221,221. 这里,首尾两联第二句从221换成212, 从而避免通篇都是221结构。 从启承转合角度看,首联启,颌联承接打猎情景; 颈联转到细柳营;尾联“回看射雕处”合,情景交融。
这首诗有个最简单的拗救, 同句拗救,回看射雕处, 本来应该平平平仄仄 , 变成平平仄平仄; 射和雕平仄对调。
例子5: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21, 221;212, 221。 这里,第三句从通篇的从221换成212,使得句子起落有致。 从启承转合角度看,首句启,二句承接继续写景;三句从静静的景色转到鸟鸣(声音)上,四句“春涧中”合,回到春天的景色,动静结合,别有洞天。
这首诗有个最简单的拗救, 同句拗救,人闲桂花落, 本来应该平平平仄仄 ,变成平平仄平仄; 桂和花平仄对调。此外,本诗春山,春涧的春字本来应该仄,但是因为在第三字,就这样了。 同时,春山,春涧有特殊的含义,所以用了两个春字。
例子6,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212, 2221;2212, 2212。 这里,第二句从通篇的从2212换成2221,使得句子起落有致。 从启承转合角度看,首句启,二句承接继续写景;三句从景色转到送别,四句“无故人”合,跟二句折柳枝送故人相应,浑然天成。
这首诗头两句平仄完美,末两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却是 “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第三句的拗用第四句来救。这个难度比较大。但从三四句的平仄看就好理解了, 按对数来看,有四处拗救。
例子7,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21, 212;212, 212;221,221;212,212. 这里,首尾两联第一句从212换成221; 同时中间两联从212 对仗变成221对仗; 句式跌宕,充满美感。从启承转合角度看,首联启,颌联承接继续写景;颈联继续承, 进一步写沙漠中的美景, 尾联转合,从写景转到都护将军在燕然前线打仗。孤字和圆字写出来大漠的荒凉单调,落日显得格外地大,更为后面将军打仗的苍凉作最好的铺垫。
按照平仄来说,只有头两句完美,第三句应该,仄仄平平仄, 用了拗救,蓬汉平仄互换,第三字出应该平,但在平水韵是仄;同样,第四,五,六,七句拗救平仄互换,雁与胡; 漠与烟; 河与日; 关与候。末句第二字护应该平却是仄,却没有救。也许因为都护是个专有名词而例外?这么复杂的句式大概只有王大诗人才可以游刃有余吧?
误解三, 只要不标绝句和律诗,标古体的话,应该没有平仄和句式限制吧?
因为一些平仄问题把古体诗拒了的话,别人总会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古体诗,没有限制。如果这样认为的话,不如写现代诗好了。看看下面王维的古体诗。
例子7, 送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12,212; 212,221;212,212. 这里,第四句从212换成221。从启承转合角度看,头两句启,三四句承,对话继续;末句“白云无尽时”转合, 从“不得意” 转到对“白云无尽”的隐居生活的羡慕和对自由的向往, 从抑到扬。
从平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有规律, 末字都是仄平,仄平, 仄平。
例子8, 终南别业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12,221; 212,212;221,221;212,212. 这里,首尾两联中第二句从212换成221。中间两联从212变到221, 句式跌宕起伏。从启承转合角度看,头两句启,三四句承;五六句转到内心的自由自在, 七八用与林叟谈笑合,回应隐居的超然从容。
从平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有规律, 末字都是仄平,仄平, 仄平,仄平。
例子9, 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21,221; 221,221。初看起来,似乎句子很单一。但是由于君自,应知可以分开读,句子结构也可以读为 1-1-21,1-1-21; 221,221。这样读起来还是比较有味道的。 从启承转合角度看,头两句启承;三四句转到窗前的寒梅,隐含地合到思乡之情。
从平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有规律, 末字都是平仄,平仄。
例子10, 西施咏
[唐]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21,212; 221,221;212,212;212,212;212,212;221,221;221,221。句子结构跌宕起伏,如波涛汹涌。 首句启“艳色天下重” 点明主题,西施的美貌和得宠, 三句到十句承,展开讲述西施被“重”视。十一到十四句转到浣纱伴,邻家子,末句东施“效颦”合,回应西子捧心的美丽和楚楚动人。同时,“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君怜无是非”,莫要东施效颦,非常富含哲理。
从平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有规律, 每两句末字都是仄平,仄平。总结,即使是古体诗,偶数句末尾也是要么平,要么仄, 在偶数句末平仄不断交替应该比较少见。
例子11,青溪
[唐]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首诗的结构按照字节是: 221,221; 212, 212; 221,221;212,212;212,212;221,221。句子结构同样跌宕起伏。 首句启“言入黄花川” 点明主题黄花川风光, 三句到八句承,展开讲述山色风光。九到十二句转到心情上的淡泊,末句“垂钓”合,回应到青溪。“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一片闲适,澄澈,就如诗人的心,澹泊。
从平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有规律, 每四句末字都是平仄仄仄。所有偶数句末尾这里都是仄。读来韵味隽永,三六九句仄声,一改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的惯例,读起来跌宕新奇。
结言: 当然,古诗题材和体裁有很多种,上面列举的只是其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如果诗友们能找出不同的结构和用韵规律,请不要骂振公子。振公子只是想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而已。再声明一次,我只是业余写一下,算不上真正的诗人。只是诗词的爱好者。有错误之处,请多多包涵。这里所指出的结构句式,平仄及韵律,拗救等都是从例子看问题,说不上系统解释。大家多包涵。
(文字来自振公子原创,版权所有©, 总第0275号。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