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问“夭寿不二”。
先生曰:“学问功夫,于一切声利嗜好俱能脱落殆尽,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译文】
有同学问“夭寿不二”。
先生说:“人的学问功夫,能摆脱一切名利嗜好,但是,只要还有一丝恋生怕死的念头牵绊,就不能与整体心之本体全部融通。人的生死念头,原本是从生命的根子上带来的,所以清除掉不容易。如果能看得破,想得透,整个心体才畅通无阻,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浅谈】
1、如庄周梦蝶,罔两和影子的寓言。影子依附罔两而存在,是罔两的投射,罔两是影子的投影源。同样,庄周和蝴蝶是道的投影。生死亦如艾地的丽姬出嫁前后,她如果能想到婚后的生活锦衣玉食,何必出嫁时哭闹不止呢?
2、夭寿不二更是如此,谁又没见死亡,怎么知道死亡不是归去(鬼=归,在古人不是一个贬义词)不是如睡去般那样的样子呢?如果能于此,见得破,透得过,人生不是通透的四维人呢?人生就是升维,得大自在。
3、学问功夫最后一层的突破,先生认为就是对生死的超越。死生乃人生最大的事,除了生死,其他一切都是擦伤。所以不易。但如果个体还是被生死这一个羁绊所牵制,则很难达修行的圆融无碍之境。
4、人的生命长短无非就是夭寿。学过命理学,《易经》、梅花易数、奇门遁甲,你会发现人的命天注定,命如船,运如水,水不积则大舟不覆。所以人生正确的态度是知命、信命,不认命,更不认输,一切皆因果。
5、老子亦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管夭寿,这是命,只管修身以俟,则此心全体流行,达到尽性至命的境界。
6、命,是天命,是上天给的命数、天赋,天命就是性,对于没有生命的无机物来说,是指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于生命体来说,是指他的基因。“尽心”的“尽”是完全、充满。
7、就像中医说“身体是最好的药”一样,人的心里也拥有一切善良和智慧,所以就要去“尽心”,要在自己的心里找良知良能,这就是致良知。你找到了自己的天赋,人的本性,而“天命之谓性”,本性就是天命,所以你就算是“知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