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派与保守派
年轻的时候,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对于一项好的改革,为什么会有人激烈的反对,比如北宋的王安石和苏轼变法,都有一些人拥护,也有很多大臣是坚决反对的。再看《雍正王朝》里,雍正即位后推行新政,遭到朝野无数大臣反对,就连八旗旗主也都带头反对。
再比如,当蒸汽机发明后,很多人是反对的;印刷技术出现前,教会专门雇佣有身份的人手抄圣经,可是后来印刷术传到欧洲,虽然大幅度提升文字传播效率,可是很多人依旧特别反对。
记得最初当电商购物刚出现时候,很多实体企业家也是在很多场合表示不看好电商的未来,甚至王健林也跟马云对赌,认为电商不会打败实体经济的。
类似的场景反复出现,当最初手机出现时,很多人认为有线电话才是潮流;当电脑出现时,有人认为电视才是主流;当触摸屏手机出现时,人们还是认为原来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才是主流。
面对新事物时,改革派与保守派总会各执己见。不一定最后胜出的都是改革派,可是保守派的反对观点,大多数都是认为这事不靠谱,颠覆了原来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但是,我们似乎都忘记了一点,人类最初的生活习惯是什么样的呢,原始森林里的丛林狩猎么,饥肠辘辘的日子,躲避猛兽的生活。在进化和进步的路上,我们早就改变了很多原来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思想,那些习惯可能持续了几十万年。
如果是为了推动时代或者社会进步,或者改变旧的陋习,那么改革派的主张是有益有利的,是不是更改认真思考和采纳呢。
如果是为了重新分配利益和权力,或者为了谋求私利,那么改革派的主张更是狭隘的,也是倒退的,是不是更改坚持保守派的观点。
最近看到身边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改革。
在一家企业,当某个业务或者主管领导发生变化时,他通常会提出新的管理理念,那么这套理念和旧的理念之间会有冲突,这个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推陈立新,重新制定规范和标准。一个人要是想有所作为,他也会想再走前人的老路很难突出自己,如果另辟蹊径或者重找新路,更有机会表现自己。无论是为公,还是为私,当想做改革的时候,一定是有很强烈的目的性,背后也难免有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
这样的行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短期看,这种变革是一种新的管理举措的表现;从长期看,它的出现可能意味着原有的历史积累突然发生了断层,比如原来数据分为卓越、很好、一般、合格、差、很差,现在要改为优、良、差。那么按照三类分级表面看很精简,但是其实是对原有分类的重组和合并,一旦调整后,原有的历史分类都可能对应不上,并且更大的危险是一旦后续要拆成更细的维度去看,很难打开。这个时候,改革是在做减法,而保守是继续沿用加法逻辑,两者哪个更好呢。
习惯上我们是在比较定义的指向性和规律,而底层逻辑一定是哪个分类更有用、更有价值。我们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历史的数据怎么办,积累的分类数据要因为新的管理人员而发生变化么,要回归本源,我们这么分类目的是什么,意义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