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来,读美国1932年-1972年历史《光荣与梦想》, 渐渐沉迷其中,有几点体味,仅此记录一二。
一是未经时间沉淀的传闻也许并未真实,不必迷恋权威。在胡佛当时,官方的申明与舆论导向一律申明在华盛顿游行的人们并非退伍军人,而是入侵者和无赖暴动。真实的数据显示,在那场让25000名的退伍军人及妻儿们被扫射驱逐的浩劫中,真实的情况确实是67%曾远征海外,20%是残疾军人。在每一个当下发生的事件中,真相错综复杂,一如当下大家热衷八卦的娱乐圈常常提及“人设”崩塌的事件,在事情曝光之前,新闻舆论导向一贯赞誉有加,而在事情曝光之后,各类八卦公众号开始深扒其人过往种种,各类价值观评论蜂拥而出。在当今网络发达年代,一点小事便可无限放大,前有阮玲玉之死,近有女医生因舆论压力过大自杀,无一不是“流言猛于虎”。当然,在书中,描述了一个发人深省而暖心的细节,富兰克林•罗斯福气愤地说“为什么不能给游行的人提供咖啡和三明治,而是放任帕特里克•赫尔利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行为呢”他并没有以原则或政策的角度看待这次事件,而是将它视为人来的灾难。
二是拥有历史观,会更容易与现实和解。在书中提及许多细节,有一些人的死亡改变了罗斯福的大选命运,罗斯福的一些抉择也改变了二战的走向,一份情报的准确掌握也改变了世界历史。在许许多多看似不起眼人物的抉择中,一如蜂群思维一般,大家一起选择了人类的命运,只是把最后按键的选择权交给了历史中留下名字的一些人物,于我们大多数而言,尽己所能,无愧于心的过好自己的人生,某种程度上也在书写着我们共同的历史。从罗斯福的当政到罗斯福的去世,罗斯福饱受争议,他强硬的通过了许多法案,也在后期引导着二战的走向,他受政敌痛恨,也受到一些名人的厌恶,历史尚未告诉我们对错,只是不同人命运的交叠,注定会有火花,无须挂心,也无须烦恼,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美国总统也有许多无奈之举,悠悠历史长河,关键在于把握自己的人生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