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里社 路引 里长 案户比民....)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里社 路引 里长 案户比民....)

作者: 时与猫璞 | 来源:发表于2024-04-24 06:35 被阅读0次

看古代小说很多,总是提到路引、里正之类的词。今天特地来查了些资料。

里正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是中国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长,唐代称里正、明代改名里长(相当于民国的甲长,新中国土改后的生产队长,村民组组长),其职能沿用。

路引,汉语词汇。释义:古代的通行凭证。出处:元 施惠 《幽闺记·文武同盟》:“你去渡关津,怕有人盘问,又没个官司文凭路引,此行何处能安顿?”

在明朝时期,人们离开居住地前往较远的地方时,需要由当地政府部门发放一种类似介绍信或通行证的公文,这种公文被称为“路引”。路引上会详细注明持有者的姓名、籍贯、职业、年龄以及要去的地方等信息,沿途的关卡会检查这些证件,以便于管理和监控。

据说路引上还要写上相貌特征,以防假冒。

由此,我又学习了下古代户籍制度,供大家参考。

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用于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户籍是登记、管理人户的册籍,亦称籍帐。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此后,经过三国至南北朝的整顿,到隋唐时期日趋完备和周密。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展现了我国户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户籍制度的发达。

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

书社又称为“里社”。书社,即将社员之名籍书于社簿,它实际上是历来实行的一种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君主把土地和人民以村社为单位赏给贵族之后,就与下级贵族共同享有对村社的统治权和的所有权。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曾在楚国受到楚昭王的极高待遇,楚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集解》引服虔曰:“书,籍也。”当时楚地的社庙中有专书里社成员的社籍册。齐、鲁、卫、赵、越等地都有“书社”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齐侯唁公曰‘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哀公十五年》有“齐与卫地自济以西、禚媚以南书社五百。”《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以山阴数百社禄晏婴,《荀子·仲尼》记载齐侯封管仲书社三百,《吕氏春秋·高义》记载越王欲以故吴之地、阴江之浦书社三百封墨子,《吕氏春秋·慎大览》云:“武王胜殷⋯⋯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等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基层之社的写照。其时基层里社的特点是里、社合一,聚族而居。


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君。

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又将之与军事编组相结合,五家为保,十家为连,行“什伍连坐法”。连坐制”内容包括: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 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

秦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是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这是户籍管理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东观汉记》称:“方今八月案比之时,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后汉书·江革传》李贤注“案比”道:“案验以比之,犹今貌阅也。”

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户籍这时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属经常性登记统计。

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由民户自己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官员按各户资产多寡、丁口强弱量定户等(户分九等),据以征收户税。上计已改为一年一次,两次造籍中间年份按各年呈报的手实注于籍册,相当于异动登记。又为防止低报丁龄、伪报病老等,由官员检阅人丁形貌,称“团貌”(三百家为一团)。户籍制度趋于完备。


宋代是中国户籍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宋代实行了保甲制度,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保甲制度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宋代还承认了流寓他乡人口身份的合法性,以是否在当地有财产作为制定户籍和划分主户、客户的主要依据。这与当前户籍改革中强调入城农民工是否在当地有稳定工作或不动产的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处。

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户籍遂按有无土地分为主户、客户,并按土地多少分别户等(农村分五等)。同时,设置各种单行的田亩帐册图簿,地籍逐渐从户籍中分离出去。宋取消人口税,仍征丁口之赋,差役也按丁抽派,因又有丁帐、丁口簿、五等丁产簿等单行户籍,均只计男口。王安石主政时行保甲、完税诸法,许多地方又取消丁帐等,改设甲册,并作抽练兵勇之用,亦常作为催科、征赋之据,但亦限于男口。

宋以后,金的户籍登记包括男女老少,较宋为全面。

元代则户类、户等复杂,户籍制度颇乱。铁木真推行了“千户制度”。蒙古灭金入主中原后,蒙古的千户制度并不适应于中原,于是蒙古开始仿照唐宋推行中原的户籍体制。窝阔台听取了耶律楚材设置了十路课税使,并且开始括户(统计户口)的工作,后来仿照唐朝的租庸调制。元朝灭宋后,推行了民族等级制度,将全国的民族分为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这是一种民族政策,也是一种户籍政策。(文化上落后的少数民族在接受汉制时无法使之有效衔接,出现混乱很正常。)

明初整理户籍,进行人口普查,颁发户帖,登记户种(民户、匠户等)、原籍贯、现籍贯、居住地、各口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相当完备。又在户帖的基础上建立黄册,除记录户帖项目外,并列徭役税粮科则。黄册十年编造一次,十年内的变动也登录,借以调整赋役。地籍则另有鱼鳞册,与黄册并行。明中叶实行一条鞭法后,大部分赋税都按田亩征课,鱼鳞册更为重要,黄册改以户籍为主,但这时仍有部分税银按人丁征收。(几种册子,并不利于管理,且容易造假贪污,算是明朝的诸多问题之一了。)

清初,户籍散失。顺治初,为征收丁银,行户籍人丁编审制度:将户籍分为军、民、灶、匠四类,以户为单位核登丁口,三年(后改五年)一造丁册,其他人口不备载。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以后滋生人丁不再加征丁银,其后逐步实行摊丁入地,丁银全部并入田赋,人丁编审作用消失。乾隆五年(1750)首令岁奏民数,次年规定通过保甲系统统计男女老少全部人口,保甲成为户籍管理的基础,一直沿用下来。这时,户籍已与赋役无关了。

中国的户籍历史甚久,记录丰富,制度日趋完备。但是,在封建社会前期,依附农制盛行,世族、豪强与国家争夺农民,荫庇丁口,户籍制度并未能顺利执行。而役重于赋,以及课人口税,亦造成人民流亡,使户籍失实。后期,赋役征课渐从以人丁为主转为以田亩为主,分租制下的佃户减免直接负担,客户入籍为户籍制度注入了新的内容。但地方官为了保留地方财力和层层贪污自肥,也多方隐瞒户口,假报名姓。如明代上报户籍用黄册,许多州县征收税粮则用白册(亦称实征册),两不相符;一些胥吏手中又自有私册,乃至州县长官亦不能过问。清初之丁册,只是当差人数,实际丁口数并不只此。摊丁入地以后,户籍与赋役完全脱钩,登记的户口才比较接近实际。但又因保甲制度本身流弊,以及失去征课作用后官吏更自因循,仍难精确。

--时与猫璞学习小字--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户籍制度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保障征税征役,二是实现社会控制。历...

  • 涂维民:《青玉案•无语苍天诉》

    《青玉案·无语苍天诉》 涂维民 凭窗望尽萧条路。日昏影、人无助。避疫新春何以度,陋庭遗户,几声雁断,病魂无安处。 ...

  • 七绝.高考

    十载寒窗辞旧日, 欲学彩凤比鲲龙。 青衿挂榜青云路, 万户千家引首中。 中华通韵

  • 【青玉案】村 居

    【青玉案】 村 居 文/张罗 幽篁十里荫天路。 小村落、林深处。 鸡犬相闻余百户。 耕农随众,烹茶邀故。...

  • 杨财---世界上堪比天工玉琢的山顶建筑

    万里长城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

  • 滨江路

    “十里长堤十里路、十里江水十里景,”——江津区美丽的滨江路。江津区滨江路,又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路”,是市民静心健...

  • 天道地成 (一百三二)

    周英杰市政工程分公司所负责的城建项目是一公里长的快速路,一公里长的快速路下地铁土木工程,一公里长的快速路傍...

  •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47/100天诗歌意象打卡#1017 长城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

  • 古道十里长情路

    第一章·楔子,新仇旧恨 长风国兴盛时期,公西家在宫中颇有地位,公西家二女儿公西妤瑶自然是娇生惯养。 ...

  • 青玉案•诗经漫辟文香路(词林正韵)(步韵)

    诗经漫辟文香路。自周始,何周去。五百华年谁与度。社生对照,炎孙当户。矢志秋春处。 雅风颂乐歌谣暮。赋景兴情比谁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里社 路引 里长 案户比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oi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