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棱词考之十五:豆 筋

作者: 凴欄觀濤 | 来源:发表于2019-03-14 14:08 被阅读166次

豆筋不是穆棱人的首创,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豆筋却是穆棱人最先尝试的。

豆筋的生产主料是黄豆。黄豆经过磨成豆浆加热后,会在豆浆表面起一层膜,用木棍将膜卷起,烘干后去掉中间木棍,就制成豆筋了。

1993年9月23日,下城子镇枯榆树村彩旗飘飘,鼓乐齐鸣,人头攒动。穆棱县五大班子领导来到村里,参加新成立的穆棱市豆制品有限公司剪彩仪式。这是时任村支部书记齐国茹多次去河北承德考察后,筹资35万元建设的年产20万斤豆筋加工企业。大部分加工环节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产品销往绥芬河、东宁等地,供不应求。当时加工100斤大豆的豆筋能产生400元纯利润,使豆筋加工成为极具诱惑力的行业。县委、县政府将豆筋产业确定为重点产业,迅速在全县掀起热潮,豆筋企业发展到98家。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乡镇企业发展思路,以运输公司为核心,成立了八达集团,在第二运输公司的院内建立豆筋总公司,乡镇、村屯、国有企业甚至市直部门都参与到豆筋厂建设中来,实行分散加工、统一包装、集中销售,全县上下人人谈豆筋,处处闻豆香,倒也蔚为壮观。

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不到三年时间。因为生产厂家太多,规模大小不一,实力有限,导致了生产设备不定型、生产标准不统一、卫生条件不过关、统一定制的包装物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穆棱豆筋的声誉,市场极度萎靡,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豆筋厂多数倒闭,有的甚至还没有正式投入生产就关门大吉了。曾经让穆棱县风光无限的豆筋产业从此消失匿迹,这段往事至今还让人唏嘘不已。

其实,在这一轮乡企裂变中,也不乏成功者。穆棱永昌食品生产的“瑞多依牌”营养豆丝菜(豆筋切丝)因为品质好、质量稳定,直到现在还有极好的市场口碑,并获得了绿色有机品牌。可见,豆筋产业之兴,并无方向之错,错就错在抓乡镇企业“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思维与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上。让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和企业管理者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一部分人将付出代价,一部分人将获得成功,历史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实现了不断进步。

无论如何,豆筋生产都是穆棱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地去探寻农业产业化的路径。成也好、败也好,值得尊重,值得纪念,值得反思。

相关文章

  • 穆棱词考之十五:豆 筋

    豆筋不是穆棱人的首创,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豆筋却是穆棱人最先尝试的。 豆筋的生产主料是黄豆。黄豆经过磨成豆浆加热后,...

  • 穆棱词考之五:九 站

    九站是从海参崴一路排过来的火车站名。 1898年,由俄国人在中国境内建设的东清铁路开始动工了。这条铁路从海参崴(符...

  • 穆棱词考之十九:旭日阳刚

    一段农民工版的《春天里》火了两个打工的草根,一个王旭、一个刘刚。 王旭是商丘人,刘刚是穆棱人,两个天南地北的人为了...

  • 穆棱词考之四:雷 锋

    雷 锋 雷锋是个村名,在河西镇。 初次听到这个村名,我还以为是文革前后为了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把原来的村子现改的地...

  • 穆棱词考之十三:靰 鞡

    靰鞡(wùla)又写作“乌拉”、“兀剌”,是满语对皮靴的称谓,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建国后,那种黄牛皮靰...

  • 穆棱词考之六:飞 机 场

    飞机场是日本人的飞机场。穆棱这点地方,竟然修了两座。一座在县城八面通镇东南,一座在穆棱镇北大屯南,都是伪满时期侵华...

  • 穆棱词考之八:马 架 子

    “马架子”是“闯关东”人住的临时小草房。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在瓜地里还能看见一些,住着看瓜人。 老辈人告诉我们...

  • 穆棱词考之七:山 东 村

    山东村全是山东人。 进了这个村,到处听到的都是山东话,连满地乱跑的光屁股小孩都是一口纯正的山东口音!要是不看周围环...

  • 穆棱词考之九:八 号 坝

    多么赫亮的名字,至少在我感到平仄有力。每次坐公共汽车路过莲河林场的时候,总能听到这样的争论:这是莲河,还是八号...

  • 穆棱词考之十:大 寨 山

    下城子镇仁里村有座大寨山。山上层层叠叠都是水平梯田,明石砌边,不用胶泥,自然错落于山腰之上,远观如一幅意境悠远的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穆棱词考之十五:豆 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bq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