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公司领导需要一份今年以来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材料,请你尽快写好给我。”
“好的,我会尽快完成。”
在交办、委托工作或接受任务时,我们经常会听到“尽快”“尽快完成“之类的话语。
有一次,上级公司需要收集了解大学生岗位交流的情况,负责该项工作的上级主管人员在邮件里要求“各单位尽快报送”。我将邮件转发各下属单位后,最快的1个小时内就完成,并将相关情况通过邮件详细反馈给了我,大多数单位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就完成并发来了邮件。
而五天后,上级单位的主管来电话催要收集的情况时,我所在的分公司还有一个单位未报,经过电话催促,第二天下午下班前才收到他们上报情况的邮件。与第一个上报情况的单位相比,滞后了6天还多9个小时,也就是153个小时。
“尽快”到底是多快?我在百度上搜索,尽快的意思是:尽量加快。1小时内完成应该算是尽快了,二、三天完成的,上级还没有催要,也应该还算是尽快吧?但6天多(153小时)后完成还能算尽快吗?为什么同样的通知安排,完成时限差距这么大呢?
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上级单位的通知中“尽快”一词没有表达准确的时间概念,让接收信息的人无法把握完成任务的准确时间。1个小时就完成应该算是快了,但若只要你处理一个极为简单的事情,比如在电脑上查个文件,也要等1个小时就不一定是尽快了。同样,如果是要处理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又如完成一个可研报告,那6天多时间也可以算是尽快了。
按照字面来理解,尽快是“尽量加快”的意思,那就意味着越快越好。但事实上,接受任务的人往往不是这一件事情要做,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这时到底是哪件事先做,哪件事后做呢,每个人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处理结果也就千差万别。所以,在有些人看来“我已经是尽快了”“我已经是最快了”,而别人可能觉得“这哪是快呀,明明是太慢了。”
为了管控好工作进度和效率,我们在安排、委托工作时,一定要给对方清晰明确的完成时间,而不是用诸如“尽快”“尽早”“尽量”“越快越好”之类概念模糊的词语来表达完成时间,这样会让对方把握不好准确的时间节点,弄不好就会误事。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当天要完成的事情,要精确到几点甚至几点几分,或在任务下达几小时之内完成。事情特别紧急的还要明确在几点几分前或多少分钟内完成。如果双方的时间概念都明确一致的话,也可表述为上午下班之前、下午上班(下班)之前,或某某会议开始前等。
如果不是要当天完成的事情,则要明确是在几月几日几时之前,而且最好注明这天是星期几,中途应该通过邮件、短信或电话提醒对方,以免对方遗漏而造成延误。
作为接受任务或是被委托方,在对方交办事情时,一定要弄清完成事情的准确时间,是几月几日几时前。对方没有明确具体完成时间的要及时问清楚。只有掌握了准确的完成时间,你才好安排自己的时间,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确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保证所接受任务都能及时完成,并避免时间冲突和不必要的加班。此外,接受任务时一定要尽力做到提前完成,给自己留有时间余地,以防意外情况发生延误任务的正常完成。
在与客户约谈、合同签订、产品交付、资金拨付等凡是涉及时间的事情上,一定要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容易引起异议的概念,一定用精准的时间表达方式明确时限要求。如果相关事情是涉及国外或境外机构和人员的,还要明确是以哪个国家或地区(或时区)时间为准。
工作上如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树立准确了时间概念。比如与朋友约会、与亲人聚会等等都要说明或弄清准确的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避免错过时间或浪费时间,产生不好的影响。
只有准确地表达了时间概念,执行起来才不会有偏差或走样,办事效率才有可能真的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