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看头条,一篇名为《揭秘2017蒋多多生活现状,30岁找不到工作曾绝望自杀》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关注。
河南女孩蒋多多2006年参加高考,用两种颜色的笔来答题。在两个小时内,写了密密麻麻的八千多来表达自己对高考制度不满的文字!批判高考制度,说明她对高考制度心存不满,认为当今的高考制度,不能把她这样的人才选拔出来!12年后30岁的蒋多多找不到工作,曾想绝望自杀,这时她很后悔自己当年的举动。当年在高二之前她都还是一个勤学奋进的孩子,如果她能不持才自傲,持之以恒的勤奋学习,就算一次考不上,再进行补习一年,在应该拼搏的年纪里能够努力拼搏,她的人生可能又是另一种结局,之前可以不给自己留下遗憾,让自己后悔有自杀的念头。
写那篇文章的作者认为她能在两个小时答了一部分题,还写下了八千多字的作文,显然她在写作当年肯定是比其他考生要略胜一筹的,或者她在某方面确实是个人才。
但是因为自己略有天赋就目空一切,把从1952年开始的至今六十多年的高考制度不放在眼里,其实这是用一种愤世嫉俗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
高考的前身是我国隋朝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能在这么久的历史长河里还经久不衰肯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它是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秦汉和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的进步和升华。避免了任人唯亲,给了寒门学子出头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进步的、科学的、公平的一种制度。
作为寒门出生的蒋多多她非但不珍惜,还瞧不起,放弃了高考这一块跳板,30岁还一事无成找不到工作想绝望自杀的她当年的举动还是过于的鲁莽的。
如果她能好好学习,严肃认真的对待高考,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好好培养自己的特长,那么她肯定比现在要更出色一些。
无论拥有多么高的天赋、无论天资如何聪慧过人、无论自己的特长有多么厉害都还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培养,才能使自己越来越出色,如果只持才自傲抱怨生活没有为她的才能量身定做的提供施展的平台,不抓住机会提升自己,那么她的才华终将是一块废铁!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伤仲永》的故事。仲永小时候聪慧过人,没有任何的基础,哭着要纸和笔,拿过来就能吟诗作对,这无疑是和天才,可是后天没有收到良好教育的培养,成年以后已经“泯然众人矣”。
这种可悲可叹的例子再次说明了,无论多高的天赋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不断培养,就像一个果子再甜,都离不开土壤的栽培。
当今社会里有才的人比比皆是,最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这些脱颖而出的“幸运儿”除了运气以外,更多的是他们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特长,用勤奋浇灌自己的天赋,才会有累累硕果挂满枝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