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杂文随笔精选录随笔散文
田野里的精灵(六)蟋蟀🦗

田野里的精灵(六)蟋蟀🦗

作者: 艾冰台 | 来源:发表于2022-08-30 18:08 被阅读0次

【文·艾冰台】

蟋蟀,蛐蛐 三妹子(雌蟋蟀,不会出声)

到了秋天,每当夜幕降临,田野合唱团就开始演出。除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外,到了夜深人精,处于C位非蟋蟀莫属,它的叫声最为响亮,有独奏也有合奏。

对于这个秋虫实在是太熟悉了,说蟋蟀,本地人可能还不知道为何物,但如果你说“贼唧”,上了点年纪的十有八九都知道。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秋深时节,打着手电在屋前屋后的河岸边、田野里找寻的就是蟋蟀,远远的就可以看见点点灯光在田野里晃动。蟋蟀也是很机敏的,原来这里歌舞升平,人一走近突然会鸦雀无声。可人毕竟是人,早就把蟋蟀的习性摸的一清二楚。

当你放声歌唱时,人会循着响声慢慢靠近,此时的蟋蟀是不会发声。但是当人屏住呼吸不发出一点响声时,可怜的小家伙以为人已经走远,又开始放声歌唱。当然这样说有失偏颇,蟋蟀的歌声不是从它的口器里发出,而是公蟋蟀后腿摩擦发出的声音,目的就是为了吸引雌蟋蟀。可此时的歌声吸引的是捉你当成玩物的人类,可怜的虫子。

自然界里也很奇怪,这些小虫小鸟中,公的似乎都比较出彩,会唱歌、会做窝、羽毛出众的一般都是公的,似乎凭着一技之长才有资格传种接代。

上海郊区最有名的蟋蟀采集地有两个,一个是三林塘(现在属于浦东新区),另一个是七宝。那里曾经的蔬菜地里,地堡边(战争的遗物)都是蟋蟀的聚集地。尤其是七宝,那里出产的蟋蟀太有名气,“棺材板”(方头方脑的一种),“黑背”,“青头”……有着各种雅号。

公蟋蟀比较活络,雌蟋蟀有时反应比较慢,但是在漆黑的夜晚一时也没法分辨,“抓到篮里都是菜”先一起抓了再说。等第二天才发现,自己抓的竟然是雌的,(俗称三妹子,多了一根输卵管)往往会被同行取笑一番。

抓来蟋蟀,无非就是为了斗蟋蟀,小孩子还可以通过抓蟋蟀赚点零花钱,虽然不多,有几毛钱就够你高兴一阵子。有关斗蟋蟀的历史可就太悠久了,这里就不多说了。小时候小孩子没有资格玩这个,只有站在一边看热闹。上了学也知道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促织。明朝宣德年间,斗蟋蟀盛行,宣宗朱瞻基也被称为“蟋蟀皇帝”,可谓是上行下效,全国斗蟋蟀成风,故而有了《促织》一文来讽刺当年的玩物丧志、玩物败家。

现如今,不知道乡间野地是不是还有人抓蟋蟀没?估计孩子们也分不清什么是蟋蟀,什么是蝈蝈,什么是金铃子,什么是蚱蜢了吧。对于斗蟋蟀,曾经的盛况估计不会重现了,这样也挺好。

2022.8.30

沪上  北风斋

相关文章

  • 田野里的精灵(六)蟋蟀🦗

    【文·艾冰台】 到了秋天,每当夜幕降临,田野合唱团就开始演出。除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外,到了夜深人精...

  • 田野里的精灵(七)蚱蜢

    【文·艾冰台】 蚱蜢,在上海话中发音为“蝈蜢”。它们喜欢趴在路边的灌木丛或者是绿叶作物上,当你缓步走在路边,如果你...

  • 田野里的精灵(八)蝼蛄

    【文·艾冰台】 每年的七八月,打谷场上除了忙碌的大人们,还有就是调皮玩游戏的孩子们。那时的电视是贵重的宝贝,整个村...

  • 田野里的精灵(二)蜻蜓

    【文·艾冰台】 每当夜幕降临,亦或是天气有变,农村的天空总有它的身影,在天空中低低地飞着。或许有了这个习性,也有了...

  • 田野里的精灵(九)蚰蜒

    【文·艾冰台】 农村煮饭一般都用土灶,当然偶尔有人家也会用煤球炉,那也是有钱人家。土灶后面烧火的地方一般都会堆一些...

  • 田野里的精灵(十一)天牛

    【文·艾冰台】 夏天如果你有心,当你在大树下乘凉时很有可能在树干上发现惊喜,有着硬质甲壳的天牛,摇晃着它的触角,在...

  • 田野里的精灵(一)螳螂

    【文·艾冰台】 螳螂,在农村土语里称为“崭螂”,在农村蔬果地里经常会看到。从来没有想到小小的昆虫会有两把大砍刀,看...

  • 2018-09-26

    《昆虫记》阅读笔记 阅读内容:《田野地头的蟋蟀》 写作形式:联想想象 当看到《田野地头的蟋蟀》的插图时,我不...

  • 田野里的精灵(十)洋辣子

    【文·艾冰台】 看到这色彩分明的图片,如果你看到过实物的人或许会起鸡皮疙瘩,没见过的还以为是绒线玩具,如果告诉你这...

  • 王登凯作文

    我读了昆虫记之后,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田野里的蟋蟀,这篇作文写出了蟋蟀的生活习性、繁殖、天敌、巢穴…… 首先,我来说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田野里的精灵(六)蟋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ml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