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理科不好,文科比理科略好些。女儿喜欢看书,数月前她买了一本书叫作《浮生六记》,作者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沈复。原书都是文言文,被后人改为白话,即使这样像她这个年龄读着也是会感觉乏味枯燥的,但女儿却从头到尾看的异常仔细。
女儿喜欢的几部书都是有些年头的,如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沈从文的《边城》,还有冰心的散文集《小桔灯》等等。女儿说她不喜欢看当前的流量小说,那些不知所云的读物是在浪费生命。她的这个认知我是赞同的,我同样不喜欢看这些所谓的流量文学。
我和女儿可以共同探讨的话题有很多,但我更愿意和她探讨文学。至少现在她所提出的很多关于人文历史的问题我暂时还能解答。当然我也从她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为了能和女儿流畅的沟通,我一刻也不敢懈怠,她在学校上课,我在家了忙里偷闲看书。或许是朝夕相处的缘故,我给她推荐的书她都喜欢看,其中不乏极为小众的书。
对于书的理解,我们常常会有一致的认同,比如余华老师的《活着》。之前没有看过这本书,一直认为余华老师是个女性,后来买了这本书后,一个晚上通宵达旦看完。我看完后推荐给女儿看,女儿看完和我讨论。我说这本书在漫不经心中就写完了福贵悲惨的一生。女儿说,福贵接连失去亲人,但他一直活着,即使是把家宅输给别人,最终也是别人替他受过,莫名被抓壮丁去打仗,他却毫发无损的回来了,如果从这些情节看福贵的话,他是幸运的。但富贵的活着是没有灵魂的,是稀里糊涂的,是得过且过的……… 我完全认同女儿的见解。
何为浮生,如浮萍般的顺水漂流,看似存在感很强,实则完全不能自主。谁也不能料到明天会是什么境况,活在当下是很多人的信条,但却无法完全释然。
人都是在为别人而活,小时候为了父母面子拼命读书,长大后为了妻儿过的安逸努力工作,年老后为了子女安心工作又担负起带隔代人的任务……即使穿身得体的衣服也是为了别人的眼光。人活着就是累,自找的累,自欺欺人的累。
人活着就是在表演,或许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才能展现真实,在睡梦中才能纵情哭笑,才能吐露心扉,才能暴露自我。醒后沉思,心有不安的对自己说,我为自己活了一回。
浮生若梦,浮生未歇,浮生的浮字就代表了人生的不确定。浮生不会因为苦难,太阳就不升起,也不会因为幸福,阴天就不会到来。浮生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总会有不尽人意的种种遗憾,圣人都会无食困陈蔡,更何况我等凡人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