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的来到世上,必然的离去。如果我们想到与我们一起暂时居住在这个星球的任何人,包括我们的亲人,都是宇宙的孤儿,我们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大悲悯,由此而生出一种庞大的爱心。
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标志,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源泉甚至唯一源泉。反之,一个成人倘若缺乏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进程受阻,亦即存在着某种心理疾患,需要加以治疗。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斯托尔弓引用温尼考特的见解指出,那种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只具有“虚假的自我”,因此只是顺从、而而不是体验外部世界,世界对于他仅是某种必须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可以满足他的主观性的场所,这样的人生当然就没有意义。
如果说不善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
要能够与自己对话,必须把心从世俗事物和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
如果没有好胃口,天天吃宴席有什么快乐?如果没有好的感受力,频频周游世界有什么乐趣?反之,天天吃宴席的人怎么会有好胃口,频频周游世界的人怎么会有好的感受力。
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如今调侃文字并不罕见,难得的是调侃中有一种内在的严肃。
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具有自足的价值,那就是智慧。一种从事自由思考并且享受其乐趣的能力。
珍惜人生中那些“忙以外、形而上的东西”,向往“不刻意也不失意”的淡泊宁静境界,酷爱独处书房“与古今中外的书家和哲人全身心地对话”。
一个人只要看重和彻悟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就绝不会随波逐流。
【下期预告】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