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
引用文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防治思路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瘟疫”范畴,其发病具有典型的湿毒致病特点,并与 运气、地理、气候和人群的易感性相关,其病位在膜原,涉及三焦、肺、脾、胃。病机为湿 毒盘踞膜原,可有寒热从化,易于影响气机升降,可耗伤正气、化热、化毒、夹寒、夹瘀, 危重患者发病 2~3 周是疾病转折点,顺证(轻型、普通型)病情多向愈,逆证(重型、危 重型)病情多呈恶化加重。应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宣肺降气、清解相合为治则,寒化佐 以辛温,热重于湿加强苦寒,湿重于热侧重淡渗、芳化,腑实佐以通腑泄浊,热入营血当清 营凉血,内闭外脱当留人治病。在治疗中应该坚持三因制宜和群防群治相结合,首重气机宣 畅,注意给邪气以出路,时刻注意护胃气、存津液,不宜早用寒凉、滋腻,扶正需要确有正 虚,并提出了辨方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思路。
基于目前NCP已在短期内造成较大范围流行,结合中医所述该病致病暴戾、起病急骤、传变迅速、易耗气伤阴、易闭神机等特点,认为NCP是感受疫疠之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属中医“瘟疫”范畴,其病因当为戾气,亦名“杂气”“厉气”。吴又可《温疫论》曰:“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1发病特点与湿毒有关
NCP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干咳、痰少、咽喉不利,倦怠乏力、肌肉酸痛,或伴纳差,甚至恶心、便溏,舌苔厚腻。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其发病具有典型的湿毒致病特点。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湿为阴邪,疫病之毒邪与湿浊相搏,湿毒疫疠之邪壅塞充斥三焦、气血。湿毒重浊,易困脾阳,故可见倦怠乏力、四肢酸懒沉重、身热不扬、大便溏泄;湿毒蕴结不解,易壅滞气机,影响升降开合,肺气宣降失司则咳嗽、喘憋,胃气失于和降则恶心、脘痞。而之所以干咳、痰少,一是因为湿邪易阻滞津液输布;二是因为湿毒之邪易夹热伤津耗气;三是庚子年金运太过,燥气伤肺。湿毒蕴结日久,化热入血,如《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或败坏脏腑,或扰及神明,或内闭外脱,则见呼吸困难、神昏、烦躁、汗出肢冷症状,可出现出凝血功能障碍、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脓毒症休克等危重症。
2.发病与地理、气候和人群的易感性相关
武汉气候湿润,常年雨量丰沛,且时值冬至、三九之时,寒令当至而未至,气候反常,非其时而有其气,同时阴霾冷雨缠绵近旬,形成本次武汉地域疫情发生的外部条件。
NCP发病之初,多染患成年人群和中老年人群,与成年人正气虚于一时,中老年人“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正气内虚有关。随着疫情的发展,逐渐表现出儿童易感性,当与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稚阴稚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且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特点相关。以上均是此次疫情的发病基础,构成NCP发病人群的内在因素。
3.病位
本病初起病在膜原,如明•吴又可《温疫论》云:“邪自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疟论所谓膜原是也……温疫舌上白苔者,邪在膜原也”。有学者以黄腻苔论湿热、湿温,实际上“舌根渐黄至中央,乃邪渐入胃”之征象。因膜原为三焦之门户,湿毒郁闭气机,化热上炎皆可伤肺。若疫毒传变、内陷,可再波及营血、肝、心包、肾。
4.病机演变
对于NCP大多数学者认为“湿、毒、瘀、闭”是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对于病邪寒热属性,仝小林提到要重视“寒湿”病机,认为湿邪伤阳气为主要病机,其临证中发现NCP患者舌苔多为厚腻腐苔,认为其湿浊之象较重,寒邪被湿邪所抑遏,结局是伤阳。
NCP传变当参合卫气营血与三焦传变规律,初期可有短暂不典型卫分症,多以邪踞膜原为主,湿毒盘踞上焦膜原后,枢机不利,气机不畅,出现舌苔厚腻或黄燥,寒热往来,随后湿毒从阳化热,转入气分,出现身热不退,胸闷气促,咳嗽喘憋,病情进一步进展,深入营血,热迫血行,瘀热互结,伤阴耗气,损伤肺络,导致神昏谵语、咳血、休克、脓毒血症、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危重疾患。此亦符合薛生白《湿热病篇》所论湿热类疾病正局、危局。
5.治则治法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3]提倡分期治疗,分为临床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又将临床治疗期分为初期寒湿郁肺、中期疫毒闭肺、重症内闭外脱、恢复期肺脾气虚。
庞博继承施今墨学派经验,参考方药中先生辨证论治七步提出辨病论治五步,辨病位开达膜原;辨病性辟秽化浊;辨病机正盛祛邪务尽,正虚扶正祛邪;辨病证遵冉雪峰先生“方之法”无穷思想,以方证之叠用与化裁示宣肺降气、淡渗芳化、清解相合之法;辨病势以立治标、治本,逆治、从治和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瘥后防复之法。同时认为在治疗中应该坚持三因制宜,首重气机宣畅,注意给邪气以出路;时刻注意护胃气、存津液;不宜早用寒凉、滋腻,扶正需要确有正虚。
6.方药
柴胡达原饮(瘟疫邪伏膜原)、甘露消毒丹(气分湿热并重)、栀子豉汤(里热兼有表邪)、麻杏石甘汤(肺热喘嗽)、荆防败毒散(外感风寒)、《瘟疫论》四苓汤(湿重于热),升降散(邪热碍气或阳明腑实),犀角地黄汤(血分热毒)、安宫牛黄丸合苏合香丸(热闭神昏)、四维汤(内闭外脱)、柴平汤合竹叶石膏汤(瘥后防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