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写文的时候,自己写蹦了,可能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思考明白,只是有感而发,但这问题也不是三天两天的了,是历史性的问题,在好多年前这个问题就有的。只是以当时的认知受限,并没有接着往下思考,那时候也没有终身学习者的思维,也没看过这么多书,学过这么多课程,只是面对这样的问题,卡在第一层,不了了之了。
而今,同样的事件,不断地再次发生,尤其是每次只要单位有事出去,坐上司机的车,他带我去的每一个地方,我都会自动的启动这个机制。
为什么我无法坐在副驾驶上,可以清楚的记下他是如何选择路线的,如果自己开车是否可以不看地图就可以到达?
这样的痛苦思考,使得我每次都会采用过往的模式。逃避,总是不想深入思考,并挖掘出真问题,每次并没有认真努力的思考什么东西在阻碍我习得这种能力。但我知道我可以做到的,只是我不想去过度认真的,深入去挖掘问题的根源,而是让问题一直存在着,导致这个问题就会不断地让我产生纠结,困惑,内耗等负面情绪,就如同我的听力障碍给我的前三十年带来的成长问题一样,我知道很多问题,但我没办法,没能力去解决,我也思考过,但始终不知道如何思考,如何解决,一切的根源在于我的认知不够,思考不够,深挖问题根源不够等等。
先分析一下开车的问题,这是一个突破点,解决了这个,就像是把无数缠绕的线团解开了一个口子一样。
在回家开车的路上,我思考这个自身听力障碍的问题,在上学的时候,老是受听力障碍的问题,无法很好地听清老师讲课的内容,因为每个人的说话声音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声音高,有的人声音低,而这样的声音还要随着每个人一直不断地讲话会有高低声音的幅度出现,尤其是前期讲话讲多了,中间和后面就会出现一些低幅度 声音出现,而这样的情况,就导致我并不是在一节课上,能很好地完整的听好老师所讲的课程内容,这就造成了我每次在老师所讲的课程中,或许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完整的,这就会给我造成信息接收不完整,会给大脑造成信息混乱,我也没办法根据这些混乱的信息,来进行整合,尤其是课下复习,自学等。
每一学期,每一年的课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还勉强,初中就无法跟得上,高中直接完全跟不上,因为初期小学就没打好基础,加上父母也是农村的,没有针对我进行辅导,全部都是靠自己的零散、混乱的信息,当时我也小,面对这样的情况,也不知道怎么办,就这么痛苦,稀里糊涂的完成了学业。
但最终,所带来的个人成长,大脑基本上都是混乱知识状态,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参加工作后,问题才真正的浮现出来,痛苦也是成倍的增加,因为每天都在面对问题的发生,而自己却无法解决,连逃避都没办法逃避,无处可逃的那种痛苦挣扎,模式无法继续,这样的状态发生在我身上的方方面面,在成长中,承受了太多不该发生的问题,仿徨、失落、绝望……,参加工作八年多来,自己真的不知道因为自己的这种情况,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无知带来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工作上出现问题,人际交往也出了很多大的纰漏,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发生的,面临那些问题,自己都不知道如何面对,如何解决,那种茫然无助的感觉,很可怕 。
而今,通过一年多的大量买书 读书 知识付费学习等,自己不断地寻找和摸索,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但还在痛苦的成长学习中,对于上面开车记住每个乡镇的问题,却有了不同的认知。如果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会一以贯之的解决相应的一连串问题。
首先要解决问题的第一点,就是提前预备。在上课的时候,我并没有提前预备第二天老师要讲课的内容,并把那些知识,牢记于心,也就是提前预习课本,但当时我有过这个想法,但我并不具备自学能力,无法真正的领会如何提前预习。这就如同,要去不熟悉的乡镇,我就要做好路线图,一个乡镇的地图,过去司机开车的那个年代,他们还没经历手机地图导航这个,他们都是提前做好准备,在地图上规划好路线图,熟记于心,然后联系乡镇的负责人,联系地点,如果途中不熟悉了,就打电话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提前预习,演练,做功课的准备,如果没有这些准备工作,哪怕司机经验在丰富,在他的大脑里面,没有形成一个路线图,他也是没办法开车从一个目标的起点到终点。
其次,验证规划。做好提前准备了以后,就需要带着规划好的路线图准备工作,开车上路,去验证它,如果规划好的,能提前顺利到达,说明这是条正确的路线,如果路上出现变故,需要更换第二条路线图,就需要在前期准备中,规划出第二条路线去验证它,出门至少需要目标的起点到终点的两条路线,现在是有手机导航了,过去没有的话,就需要带着地图了。
最后,总结经验。当我们不管用两种路线到达目标后,就要牢记这些经验,或者中间所发生的的变故,以便下次知道如何再次来了。
但上面的只是作为司机的角色而做的准备工作,但作为副驾驶的角色,同时要学会观察,记录等方式。
比如知道了目的地,就需要记录司机是如何开车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如何行使的,画图或者记录途中的路标,拿出手机记录或者本子记下来。把自己的角色要定位司机的角色去学习,不能单纯的作为副驾驶乘客的角色。
上面的过程都是,分为前期准备工作,中间是在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和调整,最后就是总结复盘。这个道理都可以归纳总结为我们学习课程一样的道理,但对于陌生的,我们没办法有那个学习的资源,我就要从实践中去学习了,比如在学校有课本可以提前预习,开车出门有地图参考,但如果我们学习听课,没有任何准备呢?
我们就要在前期积累大量的学习方法论,以便我们可以应对这种没有前期准备资料的情况下的学习了。这个步骤,只是少了前期准备工作了,但做好第二步和第三步,同样也可以的,但一定要有一种要把目标达成结果的思维,比如开车出门了,你坐在了副驾驶上,你一定要跟司机多学习,多观察你们的行驶路线图,牢记于心,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去一次就要知道,哪怕下次没有司机了,你也能独自的开车前往目的地,这样才是真正的把一种技能习得自身上了。同样的道理,应用于课程学习也是如此,一定要拿到目标的结果,而不是把问题就放在那,不管了。
我们时刻都在修行,都在学习中,万事万物皆刻盘,也皆有规律可循,就看我们是否有一颗把目标达成的心。这个也来源于我最近看得一本书《目标的力量》所带给我的很大的启发。只有这样,通过每件事,不断地积累学习,大脑中的认知地图就会慢慢的变成一个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
哪怕我这样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练习,也会通过不完整的大脑中的认知信息,慢慢的拨乱矫正其完整的认知地图,让自己的人生地图有了完整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