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者无敌。内心有私时,有些本可以释放的力量会由于担心、顾忌总是是无法释放出来的,在他的言谈举止之间多少会流露,导致一次次错失,一次次遗憾。内心无我时,是那么的自然、真诚和洒脱,没有担心和顾虑,全然对人好时,很多资源会流向给你,自己也是非常舒坦的;会自然生起勇气和无畏,外界的力量是很难阻止的;你内心为众人时,众人就会支持你、帮助你;这种状态就是无敌的。当人全然的无我,全然的超越,全然的洒脱时,会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生命树洪昭院长分享
“无”,简单的理解可以说是指不执着、不在意、不上心、不为其所困,而并不是“没有”的意思。
我,人们理解的“我”存在三个概念。一个是肉体的我,但肉体的这个“我”不过是一个躯壳、一副皮囊罢了,只是另外两个“我”的旅店,本不属于“我”。所以“无我”的“我”自然指的不是他。
另外两个“我”:一个是自认为的“我”,是自己想象中的“我”,是自己认定的“自我”,是“超我”。但所有人会发现,自己认为的“我”往往会与真实的“自我”有很大差异。自认为胆大的人,却可能在危险降临的时候退缩了,自认为洒脱的人,却可能在烦心的事降临的时候无法自拔。这些都是因为,自认为的“我”和真实的“自我”并不相同,产生的差距就可能让自己产生失落,进而迷茫。自认为的“我”,是显意识对自己的判断和期望融合而成后的一个“我”,和我们看到外物后对外物的评判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这个评判的对象是我们自己,而且其中加入了更多的主观因素,而不是客观因素,因此往往很不真实。我们用客观角度来评判外物都很难做到准确,更何况是用主观角度来评判自己。与真实的“自我”产生的差距,恰恰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真实的“自我”,现代心理学中认为是潜意识中的“自我”,也就是不受逻辑思维能力左右,而只存在于本能的“自我”。我们一切行为都是这个潜意识中的“自我”的体现,潜意识不会骗我们,我们也骗不了潜意识。但我们的逻辑思维也就是显意识往往会处于一些原因而骗自己。
佛教中的“无我”并非否定这个“自我”,这个“自我”是我们不同于没有“自我”,也就是没有灵魂的物体的最根本区别。相反,认为否定这个“自我”的另一个“自我”,也就是自认为的“自我”,才是虚妄之所在,才是苦恼的根源。人心灵的一切痛苦追根揭底,都可以归结为这两个自己的矛盾冲突所致。真实的“自我”是我们成为人的关键,不能舍弃,为了解脱苦海,那当然就要“无”另一个“自我”,也就是那个自认为的“我”。
在淄博学习的这几天里,我觉得我就是固着于自己的过去。过去的我就不爱参与互动,虽然现在的我在微信群里很活跃,很积极地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但过去我不是这样的人。过去我也很沉默,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总怕人家笑话,不敢参与集体的活动,更不敢主动站起来把心声吐露出来。我总是场上的那个旁观者,默默的观望着别人登台表演,展示自己。所以生活中的我有很多次就这样失去了机会,明明自己也很想拥有这个机会锻炼一下自己,展示一下自己,表露一下自己,但都是因为太固着于自己的内心,而错失了大好的学习成长机会,获得改变的机会,获得资源的机会。真的是一次次错失,一次次遗憾!我也真想舍弃那个“我”,我现在想想那个“我”就是自卑吧!我也想活得洒脱、超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