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城墩遗址,位于含山县城北约15公里的仙踪镇夏棚村南侧。现遗址为东西向园形台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两头稍高,中间较平坦,高出周围农田3至6米。
1979年春,孙戚村农民在遗址西南边缘取土时,在黑灰土中挖出1件冶炼青铜器的陶甘锅,经县文物所与省考古所联合勘探后确认是一处古文化遗址。同年秋季,由省考古所与县文物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此后,又分别于1980年秋、1982年春、1983年秋对不同层面进行了发掘。
经过前后4次大规模的有计划发掘,发现2万多平方米的大城墩遗址,保存十分完整,文化层堆积达4米之厚,红烧土层面积达3千多平方米。此外还发现有西周至新石器时期灰坑15个、西周时期的残房基与残陶灶各1个、商代残陶窑1座、西周至商代长方形竖穴土坑墓28座,以及西周2具成人骨架等。出土文物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泥塑人物等400多种。
大城墩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商代这里的青铜冶炼业就很发达。青铜刀,出土在T23的陶尊里,刀略呈三角形,刃长7.8厘米,柄长3厘米。其时代属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时代。此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青铜器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4次考古发掘,在商文化层中发现数件陶坩锅残片,此足以证明,大城蚊遗址在商代冶炼制作青铜器是有一定规模的。就在大城嫩遗址发掘停止后的1989年秋季,又在遗址两边下沿的水稻田中,孙戚村农民在稻田取土烧砖时出土两件极其精湛的青铜戈和青铜觚,这也是安徽江准地区首次发现的两件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同时,在仙踪镇东约1华里的孙家岗遗址上也出土过1件青铜戈和1件青铜爵。
大城墩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人工刻写的4个草字。因陶器已碎,仅存4块陶片,4个草字就刻写在这4块陶片上。1个字刻写在陶器的腹部,两个字刻写在陶器的底部,另1个字是用阴文字模印在陶器的腹部。4块陶片上的文字都是出现在商文化层中,属商代的文字。1983年秋季第四次大城墩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时,李修松教授到发掘现场参观,他有心记下了其中1个字,后来释读为“夷子”二字。“夷子”就是淮夷。当时的含山、巢湖一带属淮夷的另一支“舒夷”,大城墩遗址可能就是舒夷族人在此生活的遗址。
大城墩遗址出土卜骨、卜甲3片。卜骨用牛大腿骨劈成两半,把内壁修治平整,先钻后灼,背面没有裂纹,亦未见刻文,这应是商人在此祭祀时所用的占卜礼器。
大城墩遗址在商代文化层中还出土1件泥人堆塑像,泥人是堆塑在一件陶器的腹部。陶器已残碎,但泥人像却完好无缺。此陶器残片为夹砂灰褐陶,陶片上饰兰纹。泥人高2.5厘米,头部由小泥饼按在陶器上,头略呈偏园形,眼、鼻、嘴深刻,腹鼓,肚脐眼下刻一小裂缝,两腿分立,两膀分开,极似一女性图像。这件3千多年的小泥人,为研究我国陶瓷器装饰,提供了实物资料。
大城墩遗址共发掘竖穴土坑墓28座,其中有6座墓为成人墓,22座为儿童墓。成人墓坑一般长约2米至2.3米左右,儿童墓坑长一般为0.6米至1米左右。儿童墓无任何随葬品,这与商人的葬俗有关。成人墓有1座是商代墓,亦无随葬品。5座西周墓中,有两座各随葬青铜镞1件,1座墓随葬陶簋1件、陶商1件,而另1座西周墓则在左手下随葬陶龙(亦说陶蛇)1件。墓内随葬陶龙,在周墓中从来未发现过。
大城墩遗址还出土一些已碳化的稻谷遗物,经农业专家鉴定,有灿稻和粳稻两种,说明商代人类已开始种植这两种水稻了。我国水稻种植始于7千年前,而进人商代时,大城墩遗址就种植与今天一样的籼、粳两种稻谷。大城墩遗址还出土一些猪、牛、鹿等骨,可见家畜饲养业在当时也是很兴旺的。(选自《巢湖人文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