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契
王华
半夜里,母亲翻了个身,她一边迷迷糊糊地抬头看了看墙壁上的石英钟,一边轻轻地拍着身边的老伴问道:“老头子,上卫生间不?”父亲转过身来,眼睛半睁半闭着,回应一声:“噢。”于是母亲先和衣下床,跽着那双软底布鞋,朝卫生间慢慢地走去。父亲也随即起身,走到茶几旁,拿起一只水杯,走到暖水壶边,倒上半杯热水,兑上些凉白开,咕咚咕咚地喝几口。一会儿,母亲走出卫生间,父亲对她说:“水在茶几上,你也喝点吧。”然后,父亲晃晃悠悠地走进卫生间,没多会儿便是一阵“哗哗”的冲洗声。 这一幕,每天每晚每夜都在上演。
父亲和母亲在夜里起床上卫生间的这一场景,我已经司空见惯了。有时候,我有点忍不住,对母亲说:“爸爸睡得正香呢,你干吗非把他弄醒啊?他又不是三岁的孩子,上卫生间还要人提醒。”母亲还没有开口,父亲就抢话了:“你还别说,你妈一叫我,我还真的想上卫生间了,叫得正是时候啊。”母亲也附和着:“你爸叫我喝点水,说实话,这时候我还真的想喝点水了哩。”我有点儿不大相信,或许,这么多年了,他俩的生物钟果真是“步调一致”达成了默契了。
我观察到,近些年来,耄耋之年的父亲和母亲的生活步调的确是越来越一致了。两位老人都患有高血压,按时服药成了他俩的日常任务。每天到了时候,母亲会走到“小药箱”边,从里面取出药瓶,旋开盖子倒出药片喃喃地数着,然后放在茶几上一分为二,人各一份。父亲则端来一杯温开水,递给母亲,示意“你先来吧”。待母亲服用完毕后,便会 将剩下的半杯水递给父亲,父亲接过后,开始仰着脖服下药。 也许是年纪大了,有时候父亲服完药一会儿后又问母亲:“刚才我好像没有吃过药。”母亲会没好气地白他一眼:“你可真是贵人多忘事呀。”为此,俩人没准会争执那么一阵子。父亲的记性不如母亲,往往最后证明是父亲健忘了。一次父亲去钟表行修表,付了费,拿了表,往家走。母亲问:修好了?父亲答:修好了,一边说一边去摸左手腕上的表,坏了,表没给我,急急忙忙赶到修表的地方,跟修表师傅争吵了半天也没结果。回来的路上,父亲下意识的拽了一下袖子,突然发现那只修好表就戴在自己的右手腕上。于是,母亲这时便不依不饶地奚落一番“老头子,你这记性啊,真是没法说了,连楼上的光屁股娃娃都不如啊。”父亲听了后,便咧开嘴一个劲地笑着。也不知道是笑自己的臭记性,还是对老伴儿的”好“记性称赞尤嘉。总之,也是一种互补的默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伴老是天成。 傍晚,父亲母亲一前一后到小区花园里悠然地散着步,走得累了,就一起坐在长凳上小憩会儿,偶尔对望一眼,不需过多语言,那份黙契和坚守令我动容。 我想,情是世间最难写的字,难就难在不是靠一个人能写好的。写好情字不但需要心心相印共同耕耘,还要适时添加营养才能得以悠悠绵长。人生最美丽的晚景,莫过于老两口能这样的相知相守。而人生最温馨的细节,也莫过于老两口隐藏在日出日落间的默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