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断断续续再读一本书《稀缺》,这是两位罗胖共同推荐过的一本书。书籍作者是心理学家和行为心理学家。本书概括就是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困与忙碌的,以及如何避免这一情况出现。
稀缺俘获大脑
本书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稀缺,这里的稀缺是认知上的一种感受,即“拥有的少于需要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稀缺,比如工作手忙脚乱感觉时间不够用,过年过节给家人准备礼物感觉工资不够用。上述这些都属于某一方面的稀缺。稀缺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产生稀缺的心态。本书通过大量案例指出稀缺心态是导致贫困的根源。因为稀缺心态会影响你的决策,其中,在购物上表现出的过多追求性价比绝对是最典型的坑。自己上大学时候手头并不宽裕,想换一步智能手机,最后花了一个月时间各大厂商的人气机型从处理器到采用的相机镜头参数全都一清二楚,依然没有买,最后实在没手机用了就买了个相对便宜的(话说按照我每天看一小时手机资讯来说,当30天的家教的收入完全可以让我不为性价比焦虑,同时还能收获家教经验)。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民办高校(三本),我身边不少同学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所以没有去读三本,而是选择了专科(并不是说专科不好,也不是说以后就一定没有机会),起码在学历上是暂时落后了,更坏的结果是暂时落后可能导致的越来越落后。所以,稀缺心态会引发的导向贫穷或困境的连锁反应。
管窥心态
稀缺不只是引发稀缺心态,还会导致管窥心态。管窥心态指的是过于集中于某项事物而忽略其他的事情。比如下午开会前,你甚至午饭都顾不上吃,而专注于完成下午开会需要用到的报表数据。这个时候脑子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意见,就是完成报表,所有的其他事情都应当为这件事让路。管窥心态事实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专注,所以,管窥心态对于人的工作和生活存在积极意义,会调动当前所有资源、精力去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但管窥心态可能导致因过于专注相对紧急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重要方面。尤其是会在灰犀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健康)时间的处理上出现问题。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工作狂因为忙于工作疏于关注自己的身体导致病倒在岗位上。
如何应对
稀缺会导致绝大的问题和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当尽可以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尝试避免稀缺情况的出现,并尽可能流出余闲,因为余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风险。比如提前截止日期一天完成工作习惯,可能让你避免截止日期当天的突发情况(如生病 )而影响工作。
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方面存在稀缺的情况,那么面对已经稀缺情况,要调动理性思维,着重分析自己这方面的需要是否必要(比如某些女性手头不宽裕时还是定期更换名牌包包)。如果不是必要,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转换关注焦点。如果必要,比如收入拮据,难以支付房租和信用卡账单,一方面是上市降低要求或者寻找替代选项,另一方面应当直面问题,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一般来说后者才能有效,因为前者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简单来说,因为工资而支付不起房租和信用卡账单,要做的不是如何更换更加便宜的房子或者在多张信用卡之间闪转腾挪。而是应该分析工资收入少的原因,想办法提高工资改善收入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