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友还没有离开前公司的时候,尽管加班多,但仍觉得他服务的公司是一家伟大的企业,能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是在为增强祖国科技实力而努力,虽然辛苦但仍感觉值得。
因为各种敬业限制,离职体验不美好,后来加入的新团队和原公司有一些竞争,看到了原公司曾经不曾看到的另一面。于是曾经心中最伟大的中国企业形象不在,队友的评价和看法也完全不一样了。
受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的启发,我跟队友说,以前你看到的是前公司的内侧面和打磨过的公共面,而你现在看到了同一家公司的外侧面,所以认知和想法都不同了。
队友很赞同。
我老家是在四川的小乡镇上,我上大学后,父母就到了成都。父母那一辈的亲属观念挺重,又喜欢走亲访友,去年来上海后,没有了一众亲友,自然不习惯。二老在四川生活了50多年,家乡的风土人情深入骨髓,所以觉得成都哪哪都好,对上海是不怎么看得上的。
疫情前,因为一起带娃,还能和小区里其他的爷爷奶奶们有些交流和活动,岁月平静安好。疫情后,各种不满就愈加明显了。
起初,母亲抱怨说,成都的城市管理做得更好,上海各种检查一点都不严;后来核酸检测要求提高后,核酸72小时有效,社区大筛查时不时进行,母亲又说,这又是哪里爆发了,真差劲。
母亲说成都好,内心里是把成都当家,贬低上海也许多少有一些对我留在上海不回成都的不满。
几十年情感归宿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决定了母亲的看法。
上周五,小朋友游泳课上,因为前面小朋友该他跳水时不跳,推了那个孩子一下。这个行为在家长和老师看来是危险且不礼貌的,所以老师不管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碍于家长的情面,批评了小朋友。
但从小朋友角度看,前面孩子轮到他了,却不做动作,推他一下自己没什么大错。所以在被老师批评后,自己不理解,心里更是难过委屈,拒绝继续上课。
小朋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
你看,不管大人老人还是小孩,都是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和个人感情归宿,依据自己想要的模样来理解和解释他所看到的世界。
每件事、每个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面,人们的认知、经历、情感、角色以及利益相关都不同,所以看法相距千里。
难怪分歧那么多。
内心足够拔高、足够丰盈才够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