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朋友给我测字,我不假思索就写下了一个“我”。于是,他笑了,说:“你一直想知道自己是谁,你在寻找”。这才愕然发现“我”字里有一个大大的“找”。
也许在潜意识里我们穷极一生都是在寻找自我吧!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叛逆期的女孩透过哲学寻找自我的故事,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哲学启蒙书籍,透过苏菲的世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相对简单完整哲学思想体系,让读者初步形成思维上的哲学构架。但我感觉文中的哲学思想其实是服务于整个故事,它仍旧只是一部奇幻的小说而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必然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力的推动情节突破常规的发展,才能让故事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于是“哲学课”成为了推动器。不得不说作者的构思及其精妙!
我特别欣赏作者把苏菲的世界构造成一个虚拟的个人情绪化的故事。里面所有的不合理不确定都因此而有了合理的解释,真的聪明又任性!做为书里的人物,苏菲象木偶一样被操纵,但同时她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她有无尽的思考和勇气,这两者冲突贯彻文章始终。当这两者产生矛盾的时候,独立的个体胜出,(其实也无所谓胜出),他们逃离了被控的世界,但逃离同时也代表着失去,他们失去亲人,失去存在感,所有熟悉了的、习惯了的感觉都不复存在。但他们的未来也充满了未知的无限可能与挑战!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就像哲学世界里永恒的未知。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苏菲和楚门有着同样被谱写的人生,同样被人窥探,有着同样的叛逆与勇敢。不同的是一个活在小说里,一个活在人为搭建的世外桃源;一个透过哲学表达了谱写者对女儿成长的关注,一个则是为了满足人类偷窥的欲望。似乎后者更为丑陋,但当作者赋予苏菲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其实两者本质上的区别就变的微乎其微了。苏菲和楚门其实就像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人,在被无形之手所控制的环境中努力想寻找真实的自己,并为之奋斗,宁愿面对未知也不肯妥协。而大多数人,即使知道自己不再是那个真实的自己还是放弃了“找自己”。为什么不说“找回自己”呢?我觉得,“回”代表着希望,而未知实在太难预测,没有“回”寻找之路才更艰辛勇气才弥足可贵。甚至,安于现状会更“幸福”。所以,怎样选择?会不会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最后再谈谈哲学问题,话说我真的不知道被书中的哲学思想催眠了多少次,哲学让人思考,思考让人入眠……。不过,清醒时回顾哲学的发展历程还是有不少收获的,这里大概梳理一下,不管理解的是否正确也算对得起无数次免费的催眠吧!
一,自然派哲学:世界万物都有源头,或水或空气或微小粒子。让我想起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过感觉老子的道更为玄妙,因为不可琢磨,是自然界的规律与法则。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雅典哲学:
鼻祖:苏格拉底
弟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雅典哲学认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的“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三,希腊哲学:“理性的世界”因其完美无缺产生的巨大空虚感使得部分希腊哲学家更注重个人的感觉,但同时也发展出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寄托个人信仰与精神的组织。
四,中世纪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新的世界观 人文主义——用我们的感官来调查研究大自然
哥白尼——以太阳为中心的世界观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运转;惯性定律
牛顿——解释各星球为何及如何绕太阳运转
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思辨开辟了新时代。但新思想与旧势力的斗争也充满了腥风血雨。
十七世纪哲学:
科技大发展给理性思考者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理性与科技占据上风。
笛卡尔——现代哲学之父——整理各种新思想,综合成一个条理分明的哲学体系;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我们就不能够认为它是真的。
斯宾诺莎——用永恒的观点来看事情。
十八世纪哲学:
哲学就像一场拉锯战,当人类的理性达到一定的满足体验后,感性又开始占据上风。
经验主义——用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有关世界的知识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自由、平等、博爱”口号
浪漫主义——“感情”、“想象”、“经验”、“渴望”
存在主义者——
祁克果——与其寻找那唯一的真理,不如去找寻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人生三阶段: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宗教阶段
十九世纪哲学:
这是一个我们最熟悉的哲学阶段。哲学从神秘宇宙迈向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哲学开始“落地”,也更为社会化。
自然主义
马克思——唯物主义者——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力量;是非对错的观念乃是社会基础的产物;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由那个社会里的统治阶级来决定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在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的两个主要阶段彼此之间都会有冲突存在
达尔文——《物种起源论》——既存的所有动植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生物进化乃是自然淘汰的结果
弗洛伊德——文化哲学家——人和他的环境之间不断有一种紧张关系存在。这种紧张关系尤其存在于他的驱策力、需要和社会的需求之间;我们都会把所有经验的记忆储藏在内心深处
存在主义
尼采——要终于这个世界,不要听信那些让你有超自然期望的人
萨特——存在主义者乃是以人类为出发点;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们存在的这个事实比我是谁更加重要。“存在先于本质”。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本性”
08.二十世纪
唯物主义——生态哲学
未来的宇宙——一直在扩张或再度收缩
这是一个还在探索中的世纪......
———————————————————
我想,这本书我一定还会再看,尤其是想睡觉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