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老子的话非常实在,就是在问我们,你人生的重点是什么呢?前几天看到唐代拾得和尚一首短诗,正好和今天的主题相应,诗云:
出家要清闲,清闲即为贵。
如何尘外人,却入尘埃里。
一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
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况复不遂者,虚用平生志。
可怜无事人,未能笑得尔!
这里的出家,并不是指你去剃个头,披件僧衣就叫出家,而是心的出家。什么叫心的出家?与俗尘之人相对者便是心出家者。俗尘众人是如何?“一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况复不遂者,虚用平生志……。”有的人一定要起疑,难道什么也不干,做个闲散人?非也,俗话说得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对修行人而言,做什么是无关紧要的,所做之事不过就是提供一个对境而已,但虽是对境,却也可以用结果去检验。合道而为者,必然水到渠成,只问耕耘者,自然无扰无忧。
之所以说这个话题,聊身心关系,谈“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着实是有切身体会。近些天,由于工作原因总是和电脑亲密接触,自己的眼睛、脖子和肩膀都不太舒服,长时间的久坐与辐射对身体是一种折损。同时微信看到一些朋友们转发的动态和文章,发现好多疲于工作的同学,朋友们都有这样的问题。
我自己的缓解方法就是打坐,不得不比平时再早起一些,静坐一会儿,这样才比较舒服。母亲非常支持我打坐修行,她总是说,你学禅修行了,要和旁人不同,虽是同样在世间做事,却勿劳损以及过度消耗自己,神形俱散。太多人本末倒置,这是没有智慧的。
一、你人生的重点是什么?
生存、生活、生命的三个层次,既层层递进亦一而三,三而一。身处现代社会里的我们,这三者哪一个都委实不易。面对现实,我们有时是无奈,有时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有时是填补时间的空白,还有时只是度日,只因不知道自己生命的重点到底是什么。
我没有办法准确地告诉所有人你人生的重点,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是我想说,不论你现在正在做什么,你都可以借由这件事发现真正的自己,从自我束缚的牢笼里挣脱出来,并没有哪一件事是比较高级的、与众不同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万千幻相,既然都是幻相,故无高低贵贱之分。
只有你清楚认识并接纳自己业缘的圈子,确立自己人生的重点,你才能行有所依,心有所归,不再陷入“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的循环。这真是重中之重了。此外,再和大家分享两个我自己很受益的方法。这两个小办法出自南怀瑾老师的《南禅七日》,着实是南师的无私才让我们能够了解。南师当年学剑,遇某师送南师两条做事心法,记录如下:
二、如何用眼
看世界上任何的东西要轻松,不要严重,尤其眼睛要会看东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风景,把眼神都盯到花上面去,错了。你出去看风景,要叫风景跑到你眼睛里头来,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里头来,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自己的眼神里头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这样没有用处,而且对你也没有好处。
三、精神内敛
我们的心脏只有拳头那么大,将来你出去会做很多很多事,我看你前途很辛苦,责任很大,心脏只有这样大,装不了多少东西的,什么事情不要装进来,痛苦也好、烦恼也好,得意也罢,都不要向心里头装。痛苦、烦恼、得意...这些东西统统丢出去,都丢出去,什么都不要装进来,统统丢掉,你就前途无量,后福无穷!
这两条心法,南师心怀感恩,机缘而得。老师在讲座中、书中无私分享,毫无保留,只希望能裨益后学。我们未经跋涉求法便轻巧获知,千万“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如今,网络很发达,通讯很便捷,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手机与网络的奴隶,啜饮、上瘾诸多的精神快餐,放纵、放肆欲望之流,故神愈发不安,心愈发不宁,身愈发放纵,身心神魂皆在失常状态。这样长久以往,安能不病?不疲?不抑郁?南师所记录的两条心法,恰可对治时人之病态。
所以,今在此文重提反复,“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再列出三点,找到自己的人生重点、用心看物、精神内敛,以期有缘者阅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