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春秋繁露》之身之养重于义

《春秋繁露》之身之养重于义

作者: 本能发动 | 来源:发表于2018-04-03 21:47 被阅读0次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士不遇赋》两篇文章至今颇具价值,尤其《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先生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证于阴阳五行为要,博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认知精华,汇于验证,知微言大义感天象变化造诣的境界,谱写了传统文化的辉煌。又被后人誉为大儒。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见解,把传统文化用人之道推至空前的高度,特别是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授受于天命,融汇贯通于认知到万物都是统一的。董仲舒的思想奠定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为祖国传统文化乃至治国之道阐述清楚。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奚以知之?今人大有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原宪、曾、闵之属是也;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民不能知,而常反之,皆忘义而殉利,去理而走邪,以贼其身,而祸其家,此非其自为计不忠也,则其知之所不能明也,今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也,握一斤金与千万之珠以示野人,野人必取金而不取珠也。故物之于人,小者易知也,其于大者难见也,今利之于人小,而义之于人大者,无怪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暗也,圣人事明义以照耀其所暗,故民不陷。诗云:“示生显德行。”此之谓也。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故曰:圣人天地动、四时化者,非有他也,其见义大,故能动,动故能化,化故能大行,化大行故法不犯,法不犯故刑不用,刑不用则尧舜之功德,此大治之道也,先圣传授而复也,故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今不示显德行,民暗于义不能照,迷于道不能解,固欲大严憯以必正之,直残贼天民,而薄主德耳,其势不行。仲尼曰:“国有道,虽加刑,无刑也;国无道,虽杀之,不可胜也。”其所谓有道无道者,示之以显德行与不示尔。

【译文】

天地产生人,使人生有义和利。利用来养身体,义用来养精神。精神得不到义涵养,就不会快乐;身体得不到利的滋养,就不会安适。义是涵养精神的。利是滋养身体的。身体没有精神那么贵重,因此用来养生的东西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由此可知,义涵养人的精神比财利供养人的身体重要多了。怎么知道这一点呢,现在有些人的思想方行合于义,但没有拥有什么利,这样尽管贫穷低贱,却还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光荣,洁身自好,乐在其中,像原宪、曾参和闵损就是这类人。有些人拥有许多利,可是缺乏义,这样尽管富裕尊贵,但所遭受羞辱大,怨恶深,祸患重,不是即刻死于犯罪,就是不久遭受祸害,终身不能得到快乐,那些受诛戮而早死的就是这一类人。有义的人,尽管贫穷,仍能自得其乐;而没有义的人,尽管富裕即不能活下去。我根据这一点而证实义养人比财利更为重要。

一般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常常倒得逆施,忘记义而为利牺牲,违背道义而走向邪道,不公伤害了自身,还使自己家庭遭受祸害。这不是因为他替自己谋利不尽竭力,就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够明达。如果有人拿着大枣和钱币给婴儿看,婴儿必定就去拿大枣而不拿钱币;如果拿一斤黄金和价值一千万的珠宝给野人看,野人必定拿黄金而不拿珠宝。所以一般人对于事物,小的容易了解,大的难于看出。而今利对人的关系小,义对人的关系大,难怪人民都趋向义。这一点本来就是一般人所不了解的。

圣人阐明义,使人民了解义与利的关系,所以人民不会犯罪。《诗经》说:“以显明的德行昭示我。”就是这个意思。古代圣王用显明的德行昭示人民,人民快乐而歌颂,就作了这首诗;心里诚悦而受感代,形成风俗。所以不用命令他们做好事,而他们自己会做好事,不用禁止他们去犯法,他们自动不会犯法。他们遵从上面执政者的意志,不待人去驱使,他们就自然而然这样做。所以说:圣人能够感动天地、变化四时,没有别的缘故,因为他晓得大义,所以能够感动;能够感动,所以能够变化;能够变化,所以教化普及;教化普及,所以人民不犯法;人民不犯法,所以不必使用刑罚;不必使用刑罚,就是尧舜的功德。这是天下大治的道理,是古代圣王传授下来的,所以孔子说:“哪一个人能够不走门户出去?为什么治理天下却依从这个道理呢!”

现在不把显明的德行昭示人民,人民不了解义而不能明达,被道理迷惑而不能解脱,因此若想用严刑酷法来纠正他们,这只是残害上天所生的人民,而使君主的德行浅薄,这在情势上是行不通的。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尽管要杀戮人民,可是杀也杀不尽。”他所说的政治清明与不清明,就是指用显明的德行昭示和不昭示人民罢了。

相关文章

  • 《春秋繁露》之身之养重于义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 董仲舒《春秋繁露》摘录-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

    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

  • 养重于治

    所谓三分治,七分养。三七开,虽然不很精确,但却强调了养需重于治,这与健康的话题而言是根本性的原则。 所谓养,并非仅...

  • 彦子八毛--庄子养性之道

    庄子——养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

  • 养生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 屋宽,不如心宽。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

  • 身安不如心安!

    身安,不如心安! 屋宽,不如心宽!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敬畏, 是做人最基本的...

  • 《祈祷落幕时》:这一幕沉重的悲喜剧

    1 我看 是人,就由父母所出。 父母者,也是人之身,欲之魂。 作为孩子,我们所受父母之爱、父母之养,种种性格塑造...

  • 禅言佛语(一)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畏惧,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

  • 《正能量》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 。...

  • 安,一切都安!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畏惧,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准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繁露》之身之养重于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ix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