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己知彼---日本时事评论
镜中日本(五):日美贸易经济摩擦之八十年代

镜中日本(五):日美贸易经济摩擦之八十年代

作者: 游磐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08:41 被阅读7次

1

上次谈到了丢失的三十年,也即1989到今年2019这整个平成时代,而这三十年的日本国内的低迷与停滞都可以归溯到起始的经济泡沫时期。

日本经济泡沫时期,一般指的是1986年到1991年左右,在平成初年的1989年达到顶峰。当时苏联和美国在进行军备竞赛,欧洲高失业率及东欧民主化,拉美产业升级不佳面临中高收入陷阱,东方某大国的大学里从此多了军训。相比之下,日本经济和政治良好,在战后30年内成功实现了高度经济增长,未来被认为是日本的时代。

而日本国内,从1985年广场协议,迫于美国政治压力去解决日美贸易不均衡,而被迫实行的日元增值。在政治的保证下,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日本,而8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经营利润不再增长但积攒了大量资本,再加上作为应对日元升值对日本出口产业的打击而实行金融缓和政策,市场上产生了大量的流通资金。

在这样的内外形势下日本国内产生了投机热潮,房地产,股市,高尔夫球场会员权,都成了炒作的对象。而日本政府在前川报告中制定的扩大内需、公共投资,也竟然都集中在与房产相关的公路桥梁、港湾地域开发,、旅游度假国民福祉设施上。87年之后,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制造业的企业纷纷成立理财部专门负责投资,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参与。而银行利率的调低也促使个人参与投机,主妇们都纷纷涌入证券点,而日本政府也懂得读国家的空气,打着“新时代的股市应赋予广大国民公平购入机会”,仿照欧美为政府廋身把国企的日本电气通信公司NTT民营化,规定这第一支凡间降下的优质官营股,民众凭身份证件一人一股。而这支国民之股上市两个月后市值接近日本一年的gdp,三个月后达到3500亿美元,超过美孚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股,几乎相当于西德一个国家的股市规模。

而此时以制造业为主的日本实体经济正因日元升值而处境艰难,丰田等部分优质企业除了提高生产率、工厂转移等挺过困境,而本来竞争力就不高且从80年代初就无法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同时还面临这东南亚国家的越来越强势的竞争,泡沫繁荣期失业率就已经在不断上升。虚假的梦总有破碎的时候,1989年,三重野康不顾大藏省反对5次加息主动戳破泡沫,次年一月日经指数一日暴跌70%。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纷纷破碎,从大量不急脱身的新手成为了“套牢族”,房地产公司,证券公司等纷纷破产,大型银行即使有政府扶持,拖到90年代后半期后也纷纷破产。从此之后,便是日本迷失的十年,迷失的二十年,终于到今天,迷失的三十年。

2

经济泡沫的产生有很多原因,80年代后日本也实现金融自由化后国际投资资本的影响,日本实体经济本身所面临的的美国技术限制和东南亚韩国的追赶,85年之后包含政府在内的整体国民的投机欲望,局限于凯恩斯经济学而对经济全球化现状缺乏与时俱进的认识等等。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恐怕还是1985年广场协议时迫于美国压力,为了解决日美贸易不均衡的日元升值决策。

而日美贸易的关系要从战后(1945)年说起。对于战后的日本而言,美国不仅是一个安全保护者,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庇护者。50年代,日本在美国的庇护下,才得以打破二战时西欧敌对国的阻挠,回归到国际贸易体制中。并且,还率先对日本开放市场。而美国自己的算盘则是,一,日本早日自立以减轻美国负担,二,作为美国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沿阵地。

但日本却很好地把握机会,利用美国的援助和战前的技术积累迅速地实现复兴。1958年美国的人均收入是2361美元,日本是324美元,只有大概八分之一。而到了1992年时,美国为2万3700美元,日本为3万400美元。日美经济规模的比例也从15比1下降到1.6比1,美国经济占世界比例从二战后的45%下降到92年的25%,而日本则从几乎为0上升到15%。

在这个日本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不同时期发生了不同产业的经济摩擦。

1955-1966年,日本在美国的庇护下,对美大量输出毛巾等纤维品,金属餐具、折叠伞等杂货类商品,此时的经济摩擦通过美国给日本制定自主规制解决。

1968-1972年,日本经常收支开始成为黑字,日美之间关于纤维品的长期交涉开始。此时的纤维业界认为输出限制关乎其死活而强烈抵抗,终于1971年的石油危机时达成协议。

1976年-1978年,摆脱石油危机后,日本的经常收支又开始实现黑字,输出品中家电,特殊钢等工业品,输入品中牛肉、橙子等农业品成为摩擦的中心。

1980年之后,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开始兴起,汽车、工业机床、半导体等,摩擦的重心转到机械工业,电子器械工业制品和高科技制品上。

1983年之后,日美局部的贸易摩擦转化成经济摩擦。日美交涉的内容从特定商品扩展到了内需扩大、公共投资、汇率政策等经济政策。

80年代末期冷战结束之后,失去其战略意义的日本这时成为了,继苏联之后的美国的新威胁。

3

而这伴随着日本产业升级不断变化的贸易、经济摩擦中,最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80年代,具体而言85年到经济泡沫破裂之时的历史。前不久东芝为了弥补核电站的亏损而卖掉的半导体业务,就曾是半导体摩擦的中心。87年美国以东芝向苏联提供与攻击性核潜艇推进器的静粛性相关的机床与相关装置制裁东芝,最终逮捕了东芝机械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分别判处二人 10 个月和 1 年的有期徒刑,东芝机械公司社长饭村和雄引咎辞职,东芝董事长佐波正一和总经理杉一郎宣布辞职。而维基百科里这样提示到:

アメリカ国防総省が監修した雑誌によると、ソ連潜水艦の静粛性が向上したのは1979年以降であって、これは工作機械が輸出されるより前のことである。

译:

根据美国国防总部监制的杂志,苏联潜艇的静肃性得到提高在1979年之后出现,这是工作机床输出之前的事。

而关于日美贸易摩擦,美国试图通过日元升值来解决日美贸易不均衡的问题,当时深陷其中的日本经济学者小宫隆太郎在《贸易黑字・赤字的经济学》中这样总结到:

一、私には、第一に、日本の黒字削減の要求と一方的な市場開放の要求、あるいはもう少し正確に言うならばその背後にある考え方が、はなはだ不条理、理不尽に思われてならない。

对我而言,对日本的黑字消减的要求,与另一方面市场开放的要求,或者更准确地说这背后的思考方式,是非常不合理的。

二、日米の経常収支不均衡をめぐる議論は、経済学的に見て初歩的な間違いに満ち満ちているように思われる。日米経済摩擦に関する議論は「愚かさ」、ナンセンスに満ち満ちている、と私は思う。

关于日美经常收支不均衡的议论,从经济学来看充满了初步的错误。日美经济摩擦之间的议论是愚蠢的,充满了荒谬。

三、私は決して著しくナショナリズティックではなく、むしろ国際派であると自負しているが、日本に対する誤解・偏見・悪意に基づいて、国際社会の中で日本あるいは日本人が不当に批判・非難されるのは私にとって我慢がならない。

我绝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甚至一直以国际派自负,但我无法忍受国际社会中,基于对日本偏见的批评和责难。

这次写的已经比较多了,一和二的内容接下来慢慢展开,先说说三。想必很多有国外生活经验的人,对三应该都有同感。出国前以世界人自称,倡导着人人平等,自由博爱,而当试图融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时,却发现现实却让自己近乎失语。这些美好的理念不是没有可能,它只在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群中的某些生活层面,才成为可能。更为普遍的是,基于盲信与狭隘的偏见,于是乎,便出国后便爱国了。但听说日本人之间,东京的嘲笑大阪的没有素质,京都的鄙视东京没有文化,估计日本人离开家乡后也都爱省了。还是仙台出身好,反正到哪自己都是最下层的农民工,心态永远都不会崩。


下篇具体写贸易摩擦中的具体细节,与不同立场的当局者的经历与观点,这段80年代的历史估计会写很久,敬请期待,与欢迎扩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镜中日本(五):日美贸易经济摩擦之八十年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at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