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跟朋友喝茶聊天,聊到最嗨时突然有“叽里咕噜”一阵怪响从我的身体里传出来,如果是以前,我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脸红好一会儿,但这次我趾高气昂地告诉她,是的,我的肚子在叫,她关切地问:“瞧你,饿了吧?!在喝茶之前问你吃饭了没有,你非说你吃过了,但是这肚子不撒谎,报警了吧?别喝茶了,快点些东西吃吧!”我说:“不用,我是在用饥饿疗法放空自己的胃,尝试一下饥饿的感觉。”
40年代、60年代我们对饥饿的感觉应该是刻骨铭心,痛苦难耐的。高中时候看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 》和《在困难的日子里》,看得我直掉眼泪,里面有大量的关于饥饿的描写,纠结、痛苦、难熬!那时候的人怎么会那么可怜那么无助地饥饿呢!?后来看乱世佳人《飘》,本来不太喜欢郝思嘉这个狡猾、诡计多端的女人的,但她的一句话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就是在所有人饱受战乱之苦、束手无策的时候,她跑去田地里徒手挖胡萝卜,为家人找吃的的时候说的一句话:(As God as my witness. They're not going to lick me. I'm going to live through this and when it's all over, 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No,nor any of my folk . If I have to lie , steal,cheat,or kill, as God as my witness,I’ll never be hungry again.)饥饿难耐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可能还考虑精神世界层面的尊严。看过冯小刚的电影《1942》的话,对于饥饿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过去,饥饿应该是个坏词,叫人没抓没闹,使人头晕眼花的昏厥,使人死不成又活受罪的痛苦,那滋味是现如今饱食终日的人所体味不到,也想象不来的奇怪感觉。
近些年我国因内政外交稳定、国富民强、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尽情消耗、甚至挥霍实际上存量并不十分宽裕的食物和粮食仿佛还成了一种时尚,一边吃还一边挑剔食物不好、食物不香。其实不怪食物也不怪吃食物的人,而是因为“过剩”。过剩的食物不仅使我们享受美食的快感大大折扣,还让我们胃的容量不断扩大,增加了身体的负担,甚至还给那些莫名其妙不知道何时会光顾的病灶埋下了祸根———病从口入!
西方世界是比东方先富起来的国度,肥胖的人比我们国家的多的多,一个个肥头大耳,肚大腰圆的,哪个不是吃出来的?难道我们还不能引以为戒、敲起警钟吗?以前咱们哪有这么多的胖人、巨婴儿?以前哪有“减肥”这么火的生意?
要想健康就不能过于肥胖,不想肥胖就该先管住嘴,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我们提倡合理摄取食物,控制好量,既不能让饿晕,又不能让饿出毛病。
要吃,但要控制量———饭要七分饱,且不能暴饮暴食。当你的摄入量远远超出活动量的消耗时候就会形成脂肪,堆积下来成为赘肉。“饮食有节”是许多古代人之所以长寿的原因,“饮”就是饮水,“食”就是食物,吃饭喝水都得有节制。节制也是意志,你意志坚不坚定就看美食完美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舌头的表现了,多吃一口,就不算是有节制。而且还需长期坚持。可以先试试三天不吃饱,再试一周不饱食,最后一个月、半年、一年以后估计你就自动习惯了不饱食的状态了,一吃饱就会不舒服。什么都怕习惯,习惯了那样,弄成别的样子就不习惯了。
要按时吃饭,健康人的生物钟和天地是同步的,所以在胃经时也就是早晨七点到九点,会觉得饿,觉得饥,此时正好吃早餐。但饥和饿也不一样,饥是胃肠空了,饿是内心的一种感觉,想吃东西了。到了中午,也就是心经当令的时候,我们会觉的饥饿,要吃午饭;到了晚上七点到九点,心包经当令的时候,所以健康人会按点吃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