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滴水洞的毛泽东照片
在滴水洞一号宾馆的陈列室里,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前移,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过的照片,大多是毛泽东在韶山访问、生活和学习的合影照片。讲解员语调轻柔,娓娓道来的叙述,仿佛是在讲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在一张毛泽东和滴水洞工作人员的合影照片前,讲解员停下了脚步,语速明显缓慢,他以较长的篇幅来讲述这张照片的含义:
1966年,毛泽东视察韶山,在滴水洞一号宾馆住了短短的11天时间。临走的那天早上,内务长告诉他马上就要出发时,他的脸一下就变得阴沉了,不开心的表情让内务长不忍再催促,只好让他多停留了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内,毛泽东在一号宾馆门外的路上来回踱步,环顾四周,梳理着对家国故园的种种思考。
内务长提来一篮子桃子,告诉他这是刚采摘的滴水洞院内栽种的韶山水蜜桃,很甜。毛泽东的眉头又紧紧地锁上了,他盯着篮子里的桃子好久,面含着伤心和不舍,过了一会儿,他终于拿起篮里的桃子,一口气连续吃了七八个,然后对内务长说,“可以走了”。听说主席要走了,宾馆的工作人员都想和他留个影,于是陪同的湖南省委领导安排身边工作人员和毛泽东合影,留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工作人员都很开心,而毛泽东面色凝重,似有哭泣状,绷紧的身躯,像有人要绑架,极不情愿。
这是存在滴水洞宾馆的一张珍贵的照片。我不知道讲解员的故事中有多少虚构的成分,但是我喜欢这张照片,喜欢照片上毛泽东的表情大于照片本身。我感动于这张照片,是因为这张照片上的毛泽东似哭非哭的样子,不再是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大国领袖的惯常表情,更真实更感性。他表面威风,却也有着常人无法言说的哀痛,他贵为一国之君,在面对离别时却也非常无奈,怎能不从心底发出一声:我不想走!
是的,毛泽东怎么能走呢?他一别故园32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风华正茂,威震四海;但也历经血雨腥风,家人离散;他未见双亲故去,六位亲人别离,这是怎样的伤痛?再回到家乡,人世几经沧桑,那种复杂和难以言状的心情怎能一下倒尽?有多少故事才开头,有多少离情才要诉说,太多对亲人故土的思念和不舍浓得化不开,却又抛不掉,还有太多欠债没有偿还,我怎么能走!
我感动于这张照片,是因为留下这张照片之后,毛泽东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这张照片成了他留在韶山的最后珍贵的纪念,这是最叫人感慨的事。
韶山短暂的一天,每时每刻,我都能看到这份来自内心的感动。参观毛泽东铜像广场时,人们向铜像敬献用鲜花編成的花篮花环,连绵的雨挡不住他们前行的脚步,没有组织领导,没有媒体媒介,人们自觉排成队,绕着铜像鞠躬敬礼,表达自己朴素的情感,不论褒贬;在毛泽东故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宁愿花费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在雨中安静排队等候,高过头顶的雨伞连绵不断蜿蜒前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而最终在故居参观停留的时间仅有三到五分钟,甚至更短。
我想,出伟人的地方一定是有强大的气场的,所以韶山特殊的环境会感染人。我也看见,人们络绎不绝,从天南海北赶来,不仅只是在韶山的土地上经受一场春雨的洗涤。我相信,人们来韶山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韶山曾是许多人梦中的精神圣地。归根到底,人是需要信仰的,需要精神来支撑的,尤其是当一切都和利益挂钩,以金钱论输赢,决胜负,道德迷失,信仰沦丧的条件下,人们自愿来韶山,不光只是来游览观光,更是在为自己寻找一方可以寄托信仰,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