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二三书单*
01 阅读《算法之美:指导工作与生活的算法》
02 书单图片:豆瓣网
03 书单来源:【一年300本】

在一天或者一生的时光里,哪些事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
我们对杂乱无序的容忍底线是什么?
新的活动与熟悉并喜爱的活动之间如何平衡,才能取得令人愉快的结果?
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直觉、什么时候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命运、无所适从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出选择,以及如何有效地与他人保持联系。(计算机科学思考方式)
1数学家告诉你,该什么时候结束单身
假设自己想好了,从18岁开始找对象,设定在40岁之前结婚,那么数学家建议采用37%原则,(40-18)*37%+18=26岁之前,都是观察期。在观察期的期间,只观察,不拍板,确定自己行动期的标杆。26岁之后进入行动期,只要遇到比18岁到26岁之间的标杆更好或者一样好的,就争取拿下。
这样的算法下,有37%的可能性,找到最好的。
如果对方有拒绝权呢?那么需要更保守,行动期的分界点提前到25%。
如果对方在没有被相中后,有50%可能性愿意复活、接受呢?则推迟到61%。
租房子、买房子、公司招人、找车位……都同上,属于一类问题,参照同样方法。
2找更新的,还是守着当前最好的?
出去吃饭选餐馆,是去觉得还行但也不觉得是最好的那家餐馆?还是冒个险,去试试新的餐馆?
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探索新事物,什么情况下专注于已有的事物呢?最重要的是“剩余时间”。如果在这个城市还会住很久,则可以多尝新;如果很快就要搬走了,则不如守旧。因为如果一直探索新的事物,就永远没有办法享受已经确定的鉴赏成果。
是否还愿意学习新知识,进入新领域,是判定心态是否年轻的重要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一年300本】的小伙伴,都是年轻人。
3过度拟合
如果模型涉及到决策判断和预测未来,那么精确写实往往不如粗略写意。模型越写实,最终效果反而可能越差。这就是过度拟合。
如果太细线条,会陷入细节。比如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会损失记录时间的意义,太占用时间。
抓大放小中的放小,目的是为了抓大。面面俱到,会导致面面不到。
在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完美主义也算是一种过度拟合,并不是投入时间越多越好,要考虑整体的边际成本。
4时间管理的算法模型
如果这个任务牵涉到别人的等待时间,就应该用“小事优先”。
比如,有两个人在你办公室门口等着跟你谈话,一个人想要谈3分钟,另一个要谈10分钟。
如果你先和3分钟的这个人谈,这两人在你处总的停留时间是16分钟(=3+3+10)。
如果你先和10分钟的人谈,两人的总停留时间就变成了23分钟(=10+10+3)。
如果没有别人等的事情,你的心里一直被任务压着,每完成一个小任务都能减轻你的心理负担。
如果不同任务的重要程度不一样,那就先估算每个任务的“重要程度”,然后算每个任务的“密度”(= 重要程度 / 完成时间)。按照任务的密度从高到底的顺序去做,这就能让总的心理负担最小。
如有新任务,就比较新任务和你手里正做的这个任务的密度,哪个高就做哪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