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是从1969年10月到1972年9月随机创作,连载刊登在金庸主办的《明报》上,时间长达两年零十一个月,后来金庸老师重新整理成为长篇小说。是金庸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小说名字中有“鹿”和“鼎”二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问鼎”的“鼎”。因此,从名字上看,《鹿鼎记》就和政治、权力斗争是紧密相连的。可见,金庸在这部创作时仍然深深地关心着政治。
我是在二零一八年拜读这部作品,读完又忍不住观看了陈小春马浚伟版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各有所长,都不失精彩。小说里面的介绍是,鹿鼎山在东北,为清朝的龙脉之山,里面有满人祖人敛聚而来的金银财宝,万一被汉人逼回关内,后人退居于此,生活也会阔绰有余,世代享用不尽。“四十二章经”拼起来就是藏宝地图。情节轻松诙谐搞笑,而且把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诛鳌拜、平三藩、收台湾、靖罗刹等历史大事融入其中,增添真实感,浑然一体,娱乐的同时也让读者有重温历史之感。
抛开正史不谈,既然岛国人民抬出什么古贺、栗原家族,那么大家也无厘头一把。
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为我们对钓鱼岛提供了新的依据,证明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细细品读《鹿鼎记》,可以读出许多的弦外之音。金庸先生用一种声音告诉大家,兄弟阋于墙,外寇是会捡便宜的。韦小宝流放荒岛之中,学姜太公和严子陵垂钓为康熙帝钓鱼捉乌龟。以韦小宝的伯爵加额驸身份,带些部队护卫驻扎在钓鱼岛上,按国际公约是再合理不过了。金庸先生的贡献就在于从野史的方位认证了中国领土的事实,填补了正史遗漏的空白,突显了金庸老师的爱国情怀。《鹿鼎记》原文如下:
次日韦小宝带同七位夫人,两个儿子虎头、铜锤,一个女儿双双,上了施琅的旗舰。彭参将待要阻拦,施琅当即下令,将他绑在一棵大树之上。众船启碇开行。
韦小宝望着居住数年的通吃岛,笑道:“庄家已经离岛,这里不能再叫通吃岛了,咱们得改个名字才成。”施琅道:“正是。大人请看改个什么名字最好?”韦小宝想了想,说道:“皇上曾派人来传旨,说周文王有姜太公钓鱼,汉光武有严子陵钓鱼,凡是圣明天子,必有个忠臣钓鱼。皇上派了我在这里钓鱼,咱们就叫它为‘钓鱼岛’罢。”施琅鼓掌称善,说道:“大人这名字取得再好也没有了,一来恭颂皇上好比周文王、汉光武,二来显得大人既如姜太公这般文武全才,又如严子陵这般清高风雅。对,对,咱们以后就叫它为钓鱼岛。”
记得阅读这段时,是在去汕头出差的路上,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这个情节和内容。看完忍不住“扑哧”一下,忍不住拍下来发在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