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听了韦老师的校长时间讲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幸福陷阱》颇有感触。
记得曾经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过,我们现在、未来处在一个不愁吃穿的物质充盈的时代,生活的意义已不在物质层面,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生活,成了我们未来生活的目标。否则,我们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活着的目的。
放眼四海,一大部分人已处在中产阶级及其以上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生活的标准。反而更加追求豪车子大房子,依然把物质、欲望当作满足心理需求的方式。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自然而然地去追求爱和尊重的需求,但是有些人掉入了这个“陷阱”,心理就会出现问题,也有主动寻求帮助的意愿,一听说要钱,就转换了话题。

这两周正赶上父亲节,我的微信群里有免费的亲子教育课,宣传了几次大家都无动于衷,明明需要,明明孩子已经出现了叛逆,情绪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也不愿跳出来。他们认为以前学习都是公费,单位全报销,这虽然不交学费,可得自己掏路费住宿费,还耽误工作。这点小钱能不能拿出来?绝对能,一顿饭钱罢了,为什么不去?思维还在固化着,还处在“低级”阶段,还处在一楼。看似有吃有喝幸福着呢!那只是表面的。家庭的不和谐,孩子的叛逆都在这下面掩盖着,他们没法获得内心的平和,也就算不上真正的幸福!
无独有偶,前几天给一位弃高考的母女两天做了近五个小时的疏导。眼泪、决心在那一刻真诚地表达了自己。最后问能不能回来陪孩子复读这关键的一年,回答很肯定:得打工养家,老公没担当没责任,我不挣钱咋办?谈话中得知家是农村的,在市区买了房子,两个孩子跟着爷奶在消费水平不低的市里上学。两口常年在外打工,两个孩子,老二才九岁就有点近视了,吃饭还得大人喂。听后心里不是滋味,这不是舍本逐末吗?活在别人的眼里,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时代在变化,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也在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跟上节奏,也就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