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笔记
【认知升级】我们真的没有拖延症(心理学)

【认知升级】我们真的没有拖延症(心理学)

作者: 陈焕佳 | 来源:发表于2016-03-06 21:35 被阅读156次

一、引入

“我明年一定要完成今年应该完成的去年没完成的前年的愿望”

新年、新学期这种带有仪式感的时间节点总是残酷地提示我们去回顾过去的一段时间的成长。

但往往计划很美好,现实却有点尴尬。

或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能把当时订下计划的热血转化为一条调侃自己的朋友圈:

“我明年一定要完成今年应该完成的去年没完成的前年的愿望”

那么这种无奈的调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即一次一次计划的失败让我们陷入:“鸡血-失败-自我否定-再次鸡血-又失败-进一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最后,甚至放弃了我们的计划。

“反正怎么制定也完成不了”

“难道我就是一个那么自制力、那么懒惰的人吗?永远比不上那些自带天赋光环,拥有强大的自制力,执行力的人生赢家吗?”

从心理学的某个角度上讲,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完成不了一个目标,并不完全是个人问题,而是没有置身于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

二、真的是我们无可救药吗?

** “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又是第一名,多么聪明,你看看你,怎么那么笨(懒惰)!”**

这或许是很多人学生时代听到的话,那么这句话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呢?

先买个关子,先来看看社会心理学上提及到的我们经常犯的一个基本归因错误:

即人在描述和解释社会行为的原因时,具有高估个人或内因作用而低估情景(环境)作用的普遍倾向。

怎么理解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呢?

即我们在解释一个行为/现象的时候,容易把原因过多归于个人,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环境!

对于这个结论。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一书中曾经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一个使用救助食品券的人是:“她很懒;如果她再努力点儿,她会找到工作的。”、“他是个懦夫。”两种描述似乎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错误,但其实很多美国人都犯了一个基本归因错误。除了个人因素,一个人贫穷或犯罪的原因往往来自于他的成长环境,比如缺乏就业机会、文盲、经济衰退、在社区中缺乏正面的行为榜样、 生长于问题家庭等等。

别看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我们生活中发生过太多这样的基本归因错误了!

比如:

  • 那些数学竞赛保送的学生都是智商爆棚,而忽略了他在我们玩泥巴的时候,人家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已经开始思考初中数学题。

  • 我男票(女票)怎么最近不理我了?绝对是ta不爱我了,我生气了!而忽略了人家也许处于一个很忙碌的工作环境

  • 我在高三我每天坚持学习七八个小时,但现在来到大学后我真的变堕落了好多。而忽略了高中的教育环境和大学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好,再回到隔壁老王家孩子的例子:

我们是否有认真分析过:

  • 老王家的孩子真的是天赋异禀吗?
  • 老王家的孩子成长环境是怎么样的?是从小怎么教育他孩子的?
  • 老王家的孩子读的学校/班级与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看吧,是不是我们一直以来都犯了这样的错误:

直接把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直接解释到个人身上,而低估了环境的因素。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否定个人因素不重要,而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太容易把问题归因于个人因素。

而这个错误,对于我们自身,可能会使我们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陷阱。

对于他人,我们则容易陷入攻击别人人格,而没有设身处地思考别人当时所处环境的负面情绪。

现在回顾我们之前的一些行为,是否有时候过于简单地把计划失败归于自己有拖延症、懒惰了呢?而缺乏进一步去思考是否是环境的因素呢?或许仅仅是我们没有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

那么既然我们知道环境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利用环境给我们带来改变呢?

三、怎么利用环境

环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塑造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的目的是让我们最大化地降低学习的痛苦。

我个人把环境细分为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

①显环境

显环境即我们周围学习工作的具体环境。例如比如图书馆、咖啡厅。这类环境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在此环境下我们需要克服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如何克服自己的惰性去到达这些地点?

毕竟,我们总会有这样的借口:

  • 在家也一样可以学习(事实是效率低到令人发指)
  • 图书馆或者自修室东西太贵了,太远了
  • 图书馆或者自修室没有Wi-Fi,我查不了资料

②隐环境

隐环境:即我们看不见的抽象环境。比如:我们加入每日读书写作群,和群友们约定每天读多少书,否则有物质上的惩罚。在这样的隐环境下,我们被“逼”着去做我们之前一直做不了的事情,进而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

久而久之,这样坚持下来,就会产生心理学上的“次级效益”,即我们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尝到“甜头”,这种习惯渐渐地就会内化成个人行为,即使我们不需要被惩罚、奖励,我们也能够进行下去。

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克服的是:我们如何寻找这样的有效逼迫我们自律的环境?因为现在网络上各种读书打卡社群良莠不齐,要找一个真正有效的隐环境的可不容易!

而我有幸找到这样的每天逼我输出文字的环境,它不断逼迫着我去优化我的生活,改变过去低效的生活工作状态:

  • 逼着我现在在等别人吃饭的时候敲出了此文章的60%内容

  • 逼着我边走路边构思我每天文章思路

  • 逼着我去量化管理自己的时间

这条路,很难。
与你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升级】我们真的没有拖延症(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gsa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