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

跨年勇气读书会上,各位大咖分享读书经验与收获。大多数书籍,我连名字都没听过,更何况阅读。自从握住智能手机后,空余时间都浪费在朋友圈,电视剧上。偶尔到图书馆借本书,往往要反复借两回(曾经30天期限,后来一次60天期限)才能读完。看到那么多成功人士还在不停的读书,真的很惭愧。算给自己一些压力,也是把“勇气读书会”作为动力,开启21天勇气读书之旅。

第一本书是吴国珍教授翻译的《教学勇气》。今天是勇气读书第十一天。从前做读书笔记,都是摘抄一些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看到优秀老师们的读书笔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构思新颖,羡慕不已。自己也尝试着画思维导图,设计页面,可以重新捡起师范时的简笔画了。

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鲜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在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布莱克《天真的预兆》 传统的课堂,倾向于“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倾听为辅”。教师关注的是这节课讲的是否精彩,是否精致,是否全面?把满满一车沙子倒给学生,令他们看不到全部,对所有事物一知半解。

反思自己的课堂,多数时间是自己在讲,讲,讲,学生在听,记,写。例如,讲可数名词变复数规则变化,我一股脑儿的把5种变化都讲出来。自认为,讲解的范围很广,很细致,感觉孩子也听得懂,但很少考虑学生记住了多少。往往做题时才发现,属于某个规则的的词,孩子还是不会变。很简单的知识,孩子竟然犯错。气氛,不甘,自己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也许,整节课,孩子只掌握了很小的知识点。我应创办一个共同体空间,给学生一粒沙子,让他们去学着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去验证,去理解!如果,一节课,我讲一条;让学生先讨论理解其意义;试着找出符合这条规则的学过的词并变复数;同学互相评价对错与否;最后,让学生总结分享。这样,掌握一定深刻。教育应该从关注学习到关注学生。老师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课堂上的孩子身体动起来,思维动起来,争做学习的主人。

读《教学勇气》很吃力,很多章节内容似懂非懂。每天的读书笔记,只是记录其中某个理解的知识点。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条理论也是收获,积少成多,才能厚积薄发。坚持是一种品格,坚持是一种信念,坚持就是胜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