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心语
丘壑丰富,雄秀神奇,是依从自我的内心感受,发挥想象,并不是实境的自然描摹,也不是描绘空洞无物的所谓造化,而是情与景的结合,是“象内意”“象外意”结合表达的境界。在夏佩珊的作品中,具体的景色描写往往与宇宙自然的整体把握融为一体,把微观与宏观密切地结合起来,不仅是大自然的整体和局部,还包括了自然生成演化以及它在人类历史中的变异。
夏佩珊老师简历
夏佩珊,号思明,别署珊子,偕云堂主人。1964年生于北京,受家庭影响自幼习画,少年师承著名花鸟画家崔瑞鹿学习写意花鸟,随王宁先生学习篆刻。学画期间亦受到康宁、郭石夫等诸多名师点拨。1987年就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随著名山水画家李春海、程振国,张复兴学习,专攻山水画。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程振国工作室画家;文化部中国画艺术创作院山水画导师;中国画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士;中国山水画协会艺委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什刹海书院特聘教授;山西聚寿山书画院副院长。
出版《国画名家指导--夏佩珊写意梅花技法》,《盛世典藏--夏佩珊山水画作品集》,《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美术名家--夏佩珊作品集》,《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美术名家--夏佩珊画集》。
2012年,由北京美协推荐其作品《瑞雪房山》在美术馆展出。
2012年,作品《高原新色》入选“中国陶都 陶醉中国”吴冠中艺术馆第一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年,作品《玄虚胜境》获“话说武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3年,受邀为国务院办公厅作画,作品《雨后山色新》被紫光阁收藏。
2013年,受邀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创作作品《燕山秀韵》并被收藏。
2013年,作品《玉顶高风聚 云步清流长》获“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3年,作品《古围新韵》入选明德和融第三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3年,作品《吟秋》入选绿色和谐第四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4年,作品《深壑清明图》获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优秀奖。
2014年,作品《长松掩深壑 玉顶率高峰》获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水彩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4年,作品《一曲清流绕家山》入选“明德•和融” 第四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4年,作品《居高思远》受邀参加首届“印象桃花源”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作品《家在苍岭翠微间》获“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4年,作品《岭上人家》入选“中国陶都 陶醉中国”第二届吴冠中艺术馆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5年,与程晔合作为国家安全部创作4.3X9米巨幅山水画《涧壑雷鸣图》
2015年,作品《最忆家山新绿时》入选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15年,作品《泉长有清音》入选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
用笔墨感谢自然
——夏佩珊山水画解读
文/贾德江
夏佩珊的父亲夏永学是当代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他的工笔花鸟继承了北派于非、俞致贞、田世光一脉相承的重笔勾勒的写实造型和“三矾九染”的半装饰设色风格,形成了比宋人花鸟更秀劲雅丽也更生气奕奕的丰神,别开了工笔花鸟的时代新机而名重画坛。在父亲的影响下,佩珊自幼酷爱绘画。少年时便师从父亲好友、苦老弟子、著名花鸟画大家崔瑞鹿先生学习写意花鸟,并时而得到康宁、郭石夫等名师的言传身教,常有机会出入于画界名流聚会场所,听众人谈艺论画,观大家挥毫泼墨,见其真谛,详其奥妙,起点不低,筑基不薄。
及冠,他就读于中央工艺美院,学的是展示设计专业。学有所成后迫于生计,他一直在设计领域的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多年。这期间他没有放下心中的中国画,常问学于艺术造诣高深的王宁先生,研习绘画理论、古诗文及书法篆刻技艺,扩大了学养,提高了对艺术的认知。2008年,他带着身心的疲惫,开始重操绘画专业。不过,他没有再在花鸟画方面着力,而是转攻山水。据他说,这一转向是源于他对花鸟画深入的不自信,希冀通过改弦更辙把画画得更好一些。
初涉山水,他凭着自己的喜好,从“清四僧”的山水入手,从临摹开始,从一山一石一树开始,当他从石涛的《华阳山居图》、渐江的《西岩松雪图》、髡残的《禅机话趣图》和八大山人的《山水通景册页》一一走过之后,他又上溯宋元范宽、黄公望等诸家,沉醉其中,忘情啜饮,一面清新地比较,一面理性地分析。他深深懂得,一部中国山水画史实际上是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历史。从中他看到了师法自然的创造力,看到了走出自然的失败,看到了历史上的任何有成就的山水画大家无一不是自然的受益者,正如清人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言:“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他也看到了古人的规范,那就是“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他开始谋划自己的规范,那就是“以自然为师”,像先贤一样拥抱生活,画江南也画北国。
2010年初,佩珊有幸得到当代山水画名家李春海、程振国、张复兴的赏识,成为他们工作室的一员,不仅多次得到协助他们为国家重要机构创作巨幅山水画的机遇,还跟随他们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足迹踏遍了天南地北、长城内外,与他们一同采风、写生、创作。在名师门下,佩珊得到了很好的笔墨锻炼,建立了与师辈相仿的知识结构。他的笔墨日益精进,技艺日益完善,创作的欲望日益强烈。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了“十年磨一剑”的甘苦,佩珊终于迎来了他的艺术绽放期。在2012年至2014年的三年间,他先后创作了《玄虚胜境》《玉顶高风聚,云步清流长》《深壑清明图》《长松掩深壑,玉顶率高峰》《家在苍岭翠微间》等山水画作品,五次在全国的美术大展中荣获奖项,创造了短时间内连续获奖夺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的奇迹。
夏佩珊在山水画创作上的崛起,他说,要感谢老师,要感谢自然。是几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使他茅塞顿开,是自然的无比丰富性,使他在实际对象中探索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是对自然的深切体验,使他获得创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自然中,他找到自己的造化,而不限于何家笔墨。在这里,笔墨语言的合适与否,是通过写生,创作、思考的互动呼应而内在地生成,从而融会于心,自立面目。我观佩珊的画,惊异于他对自然传移模写所下的功夫以及由写生到创作的提升。几年来,他每到一地,总是眼看手追,游山写稿,归来后蜷伏画室,自在地勾皴点染。他将此称为“写生研究”,即以研究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以敞开的心灵去面对自然。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有搜尽奇峰的取舍,不被小景小物所惑,既使在画室里创作,也有根有据。丘壑丰富,雄秀神奇,是依从自我的内心感受,发挥想象,并不是实境的自然描摹,也不是描绘空洞无物的所谓造化,而是情与景的结合,是“象内意”“象外意”结合表达的境界。在他的优秀作品中,具体的景色描写往往与宇宙自然的整体把握融为一体,把微观与宏观密切地结合起来,不仅是大自然的整体和局部,还包括了自然生成演化以及它在人类历史中的变异。如黄宾虹所云:“自然二字,是画之真诀,一有勉强,即非自然。”对夏佩珊来说,自然就是法。山水画欲图自然之性,必先将移其形,物形未必尽肖,但物理不可不明,艺之极至,必合乎自然。所以佩珊的山水,无不以“师法自然”为基础,多写实景,通过大胆提炼、综合、幻化,趣尽天然。
面对自然,夏佩珊的山水主要以北方大山大水为创作母题,取其风物的古厚高旷、繁富苍茫,以气局大胜。因不屑于南宗文人画的“墨戏”,他的山水画多画巨作,取景宏大,意境高阔,山势峥嵘,壁立峭拔,精力弥漫,万象在旁,属繁笔密体山水一路,多北宗意趣。但北派山水类有画史气,要滤掉其中的匠气、燥气和造作气,就需要用南宗文人画之笔墨来加以中和,佩珊正是在这一方面显示他的意匠和高格。他的丘壑多取北宗,笔墨多取南宗,但不是大笔头的写意方式,也不同于装饰性强的青绿山水,而是高度重视用笔运墨的浅绛山水。其工写结合的范式,既具北宗之严整,又具南宗之华滋,虽缜密而无琐屑,虽华润而无浮艳,从而将“南北二宗”在笔墨为造型服务的宗旨中统一起来,互为补苴罅漏。在这方面,王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又泽之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论点,无疑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夏佩珊试图创造一种宏伟博大的山水风格,追求一种大气势、大格调、大趣味的磅礴景观。这是他以北方重岩叠嶂作为其山水画图式构建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当代类似的画家所不同的是,他注重的是山水画的笔墨表达,强调的是“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的笔精墨妙,而不是依靠制作一如照相式,完全逼似自然山水。在用笔上,他以书法笔意入画法,骨力雄健,穷其变化,以立山体岩貌之形质。对于笔法的形态与性能他操纵自如,对一笔一画在运动中的相生相发造成的节奏韵律他领悟透彻,对于线条在交错搭配中分割空间的避忌他也了然在胸。他的用墨,旁参西法光影、明暗的表现力,旨在“别其阴阳”,以加强“笔中用墨”的浑厚华滋。以气运墨的氤氲,虚灵多变,满纸苍茫,时见新理异态,在整一中求变化,在随机中求自然,不乏笔端机趣。他的用色,清雅平和、单纯而丰富,以淡赭为主,辅以淡青淡绿,得笔墨之会,色彩统一和谐,虽处于辅助地位,却色显墨韵、色助墨辉。可以说,夏佩珊正在以新的眼光审视传统中基本元素的独立性和表现力,并在自然的感悟中深层次地强化它,趋向于黄钟大吕般的苍润交响。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新的笔墨组合,是一种对表现心灵的更大自由度的追求。
近年来,随着佩珊一次又一次的自然山川之行,他在不断推出壮美风光的作品中表现出日益高潮的创造力,随着《幽谷繁华》《梦忆家山》《山溪伴岚生》《听松观瀑,畅心怀古》《林泉幽谷清凉境》《岭上人家》《云溪绕苍岭》等一批作品的诞生,他的气势更为撼人、气局更为宏大的朴厚风格也日益成熟。在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中,他拓展了山水画的题材领域,强化了山水画的精神意蕴,为现代中国山水画之讴歌永恒大美开了新的生面。
不断开拓自己艺术领域的夏佩珊,近年又同时推出另一种放笔得意、独出机杼的疏体山水,意境情调与那种大景山水有所不同。或许是作为密体山水的调创和补充,或许是为了进一步锺炼笔墨,他开始从似乎实境的风情小品入手,以一种轻松率意的笔墨描写天南地北的山川秀色,表现人们在自然中的安居乐业之美。显然,这种山水已经离开了他原有的文化观念,从表现人对大自然的崇仰惊叹转为对人在山情水境中生活的畅神惬意。对佩珊来说,虽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画工具材料的性能,把中国山水画的精神推向极至,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新课题,但我相信,勇于实践好学深思的夏佩珊,通过思索与实践,集众法为我法,以技进道,开拓视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2015年2月5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