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些沟通方式是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是没有觉察的去论人是非,评人长短……
那到底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马歇尔认为是“异化的沟通方式”。
“异化的沟通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论断、评判、分析、批评、比较
2) 回避责任
3) 要求、命令;
4) 认为某人“应当得到奖励”或“应当受到罚”。
看到以上四种分类,回想你的工作、生活沟通中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2.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在一次聚会中,大家正在讨论追剧的心理,一位朋友说:“我平常工作学习很忙,从来不玩游戏,不看电视剧。”
另一位朋友立马回应:“难怪你情商这么低。”
当场的气氛瞬间尴尬,我和其他朋友不知所措,被回应的朋友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结果本来欢乐的聚会,搞得很不愉快。
这就是“异化沟通方式中的评判与分析。
3.评判、比较和指责容易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小曼的老公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小曼看到后立马在老公朋友圈下方评论到:“拍的不好看,技术不行啊。”
不只这样,她回到家还跟老公理论:“你咋能拍那么难看,还发朋友圈呢?你看我拍的照片,能不能有点审美能力呀!”
本来朋友圈是公共社交圈,彼此有共同的朋友都可以看到的。公开被评判已经让老公很没面子了,结果回到家还被比较和指责。老公心里自然是很不舒服的,跟她大吵一架。
4.所有评判都是未被满足需要的可悲表达。
我们只是习惯性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视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及需要。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试试:
诊断、评判、批评:脏衣服乱丢,你真是一个不讲卫生的人。
不做诊断、评判、批评:老公,我希望你把脏衣服拿到洗衣机那边去,因为我看重卫生和整洁。
5.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以前,老公叫我出去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吃饭,我内心是很不愿意和抵触的,但不得不陪他去。
后来一觉察,我这想法不是在回避责任吗?
尝试换成负责任的语言:我选择陪他去吃饭,是因为我看重亲密关系,尊重他的社交关系。
6.认为“某人应当受到惩罚”,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马歇尔说,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
比如:父母常常管教孩子的时候会说:“写不完作业,不许吃饭。”
这样的要求就变成了命令,如果不做要求怎么说呢?
比如:
要求:放学后第一件事必须要写作业!
不作要求:在放学后,妈妈希望你能先写完作业,因为我看重自律和好习惯,也希望你能够轻松愉快的玩耍。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异化的沟通方式会淡化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为了提高觉察力,尽量避免“异化沟通方式”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我们可以尝试做以下的练习。
练习1.
写下你和他人以往在冲突时的对话,大约6-8行。写完之后,重新读一遍,看看两个人是否用了开头的“异化的沟通方式”中的某一种。
练习2.
在本周中,选择一天来作为“异化的沟通方式”觉察日。在这一天中,请特别留意周围人的谈话。当你听到相关的表达,就把它记在纸上。不要忘记留意电视、电台和广告里的话。同时,不论是听到的还是读到的,都可以作为我们观察的对象。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阅读完本文有收获或有练习的感觉,都可以留言分享哦!
网友评论